前一种"他者"只是在经验的意义上与自我分离,而后一种"他者"则强调其根本外在于任何自我,且抵御着自我自近代以来对万物的统摄。后者是列维纳斯要坚持的,这样的"他者"超越我的理解,是不可还原的"陌生者",与我"相遇"的是完全不同于我的"他者"。...
把这种无限作为至高无上意义上的他者,在神学思路中是早有其人,但是在哲学理路上将他者定位于整体之上的无限却是列维纳斯的杰出贡献。在笛卡尔和柏格森的背景下,从科耶夫对黑格尔的独特解释到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法国哲学呈现了一条异彩纷呈的思想脉络,这是一条从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的海德格尔式的诠释...
他者的面孔不可能与作为从未存在过的过去的「我(总体化)」的当下共存,因为在对话关系当中,面对面关系中,我与他者之间总会出现 "痕迹 "的特殊时间错位。 然而在《整体与无限》的第三章中列维纳斯提出的「我即是我的儿子」,这一 「总体性与无限性」中一种「未来」他者的出现,带来了另一种时间错位(无限时间、未来...
把这种无限作为至高无上意义上的他者,在神学思路中是早有其人,但是在哲学理路上将他者定位于整体之上的无限却是列维纳斯的杰出贡献。在笛卡尔和柏格森的背景下,从科耶夫对黑格尔的独特解释到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法国哲学呈现了一条异彩纷呈的思想脉络,这是一条从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的海德格尔式的诠释...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后现代就是一种伦理学;法国的异质性他者哲学也在最焦虑、最敏感(sensitive, sensation, sensibility, 乃至sens都正是其关键词)而又最极端的意义上就是“主体”“哲学”。 注释: [1] Michael Theunissen, The Other: Studies in the Social Ontology of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and Buber...
精神性意味着面向独一的纯化,而这恰恰意味着身体性的黯淡、多元性的沦丧、伦理的退场和他者的消失。【享受带来距离的敞开与弥合,这一开合的实存模式就是光】享受同时是自我的消失、客体的吸收和距离的保持,以致于认知和思想也开始逐渐变为享受。维持距离同时又弥合距离的实存方式就是“光”——光就是那使得某物...
列维纳斯来历,或面向他者的伦理学 马元龙 “二战”之后,法国哲学进入了极盛时代,大师辈出,百家争鸣。相比萨特、拉康、福柯和德里达等出道伊始便蜚声世界的哲学家,列维纳斯的光华相对要黯淡许多。虽然他最主要的两部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和《负于存在或超越本质》(1974)的出版时间并不算晚,但他的思...
第一,需求源自于主体自身,欲望源自于他者,“欲望是被可欲之物所激发起来的渴望;它源自于'客体’;它是启示——而需求则是灵魂的空虚;它源自于主体。”前文已经指出,由于需求和肉体联系在一起的,而肉体本身总是有所缺乏,无法自我满足,“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因此每个人都有需求,需求的根源在于主体有所欠缺...
内容摘要: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而追求同一性,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
按照笔者的理解,"时间"是列维纳斯存在论的核心概念,实存(自我)在时间(现在)中实显(成为自身),在时间中享受,在时间中遭遇他者。而他者代表着一种错时的实存,换句话说,错时的实存即是他者。列氏主要分析了死亡(不可被承担的他者)及爱欲、生育、他人(可以被承担的他者)与我遭遇的不同情况。作为不可被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