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的影响之下,江西形成了一批王门学者群体,这批王门学者群体涵盖了三派思想,分别是传承真精神的江右王门思想、泰州学派思想和止修学派思想。三派思想各异,传承真精神的江右王门思想继承了阳明良知主体的理论,注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践履工夫。泰州学派在承认良知现成的基础上,追求率性而行的境界,这样便是致...
江右王门学派是江西的王守仁门人之学派,代表人物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等。代表人物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明朝中后期江西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拜王守仁为师。正德年间为翰林编修;嘉靖年间于广德州毁淫祠,建复初学院讲学;后官至南京国子祭酒。九庙有灾,皇帝要求大臣引罪,邹守益仍上奏章论述君臣应共同...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去世,因为其门下弟子对周礼的定义不同,所以导致儒家思想,被分裂成为了八个流派,同时期法家思想又恰好兴起,为诸侯的一统理念,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于是法家盛行,儒家的时代落幕,直到一百多年后,儒家才重新返回了大众视野,而这个再次振兴儒家的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孟子。孟子儒家 孟子,...
南中王门学派是广布于“南方”的王守仁门人的一派。代表人物有戚贤、朱得之、薛应旂、薛甲,主要学者还有查铎、唐顺之、徐阶等。戚贤,字秀夫,号南玄,江北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科给率中,拜王守仁为师。坚持良知说,拒斥佛老。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
心学是一门学派。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
粤闽王门学派,其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简介 粤闽王门学派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方献夫,字叔实,号西樵,少年中进士,官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拜王守仁为师,为王门岭南弟子的第一人。又官礼部尚收,加太子太保,引疾归里。后又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薛侃,字尚谦,号中离,...
南中王门学派认为“心”即“良知”是世界的本体。说:“万物皆具于心”(《薛方山纪述》)。又说:“天地万象,吾心之糟柏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朱得之《语录》)。说:“良知与知识不同。良知是天命之性,至善者也。...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学术主张 浙中王门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
鹿门学派是清人皮锡瑞所创立的学派。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号师伏,清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此学派因其字而名。皮锡瑞交游者有胡元仪、胡元玉等。此派经术,原以郑玄为宗,后专治今文经学。简介 皮锡瑞幼工词章,博闻强记,淡于荣利,精研汉儒经训之学。他曾主讲湖南佳阳“龙潭书院”和南昌“经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