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资料 【名称】三体石经 【年代】三国魏 【材质】刻石 【字体】古文、小篆、隶书 石经建立流传 概况 《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
中国佛教徒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重要佛教经典刻于深山幽谷的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之于石洞,以便永久保存。摩崖石经 刻于自然岩石上,一般认为始于北齐。以山东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和泰山东南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最为著名。清钱大昕谓此二经皆北齐武平中王子...
简体:石经 繁体:石經 拼音:dan jing 读音:shí jīng 英语: 造句:石经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石 经 组词,组成语:石 经石经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石经」在我国一般是指镌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又作为国家的标准经书版本。最早的石经是西汉平帝时王莽命甄丰写〔易〕、〔书〕、〔诗〕、〔...
一、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石经、《礼》、《春秋》等七种。 二、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又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三、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
石经[ shí jīng ] ⒈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
藏文石经,是用金属等工具将大藏经镌刻在石头上的一种特殊的经书形式,又称石头书。在藏族地区,人们又形象地称其为“多卡“或“多让”,意为“石经墙”。这是因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板两面镌刻经书后,按一定规则或顺序重叠而成,远处望去,犹如一堵城墙,故名之。佛教石刻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现存...
三大石经指的是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和唐朝的“开成石经”。“熹平石经”是我国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为了统一规范经文混乱的局面,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西元 175 年),蔡邕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块石碑,立于...
指开辟石洞、削平磨光壁面再加以雕刻的石经。这类石经已知的如:①北响堂山大住圣窟(古称鼓山石窟),位于河北武安。壁面有据说北齐唐邕所刻的《维摩经》、《胜鬘经》、《弥勒成佛经》等。②居庸关过街塔内壁有元至正五年(1345)所刻之陀罗尼经,有梵、汉、蒙古、回纥、藏、西夏等6种对照文字,极富资料意义...
“石经”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头上的经典、经文了。早在汉代,人们就将儒家的重要经典镌刻石上。西汉末年,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也受此启发,于是北齐时期便出现了第一块佛教的石刻经典。人们认为纸帛书经轻易就会遭到毁灭,而篆刻于石才可以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