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蜀石经”、“石室十三经”、“蜀刻十三经”,创刻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广政初年,由后蜀宰相毋昭裔创议并主持,为儒家“十三经”经注最早的完整辑刻。孟蜀石经是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也是儒家经典体系第一次获得“十三经”之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物历史 孟蜀石经,因...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年间(938-965),蜀相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
四川博物院里的六块“蜀石经”残片,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这么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蜀石经残片,每块几十厘米大小。历经1000多年,残碑上的文字需要凑近了才能辨识。然而这几块不起眼的石头,却成为四川博物院公认的镇馆之宝。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
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孟蜀石经、后蜀石经、成都石经、石室十三经等,后蜀广政元年(938年)开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刻成,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弥足珍贵,明代以后逐渐散佚,至清乾隆年间唯《诗》《周礼》《三传》残本流传于各家之手。民国初,刘体乾致力搜集,得《周礼》卷九、卷十、卷十二,《左传》...
《宋拓蜀石经》是2020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孟蜀石经、后蜀石经、成都石经、石室十三经等,后蜀广政元年(938年)开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刻成,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弥足珍贵,明代以后逐渐散佚,至清乾隆年间唯《诗》《周礼》《三传》残本流传于各家之手...
《蜀石经集存》所依底本,均具有极高的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该书的编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然考察历代蜀石经著录情况,发现元代即罕有记述,推断蜀石经当毁于宋蒙战争,而现藏于国图、上图的残石拓本皆为一级文物,应为真正意义上的宋拓。
蜀石经中有十三部石经,刻成于成都府学文翁石室之中,所以又号称“石室十三经”。它是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特别是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蜀石经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绝非徒有虚名。石经还首次在典籍之外,将注释同时刻于...
蜀石经,或称“孟蜀石经”,又称“石壁九经”、“石本九经”、“蜀刻十经”、“蜀刻十一经”、“蜀刻十二经”和“石室十三经”等。 从这些称呼,即可见历代学人对“蜀石经”的面貌特别是所刻经数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五经”始汉武帝,“七经”始汉文翁,“九经”始唐郑覃,“十一经”始唐刘孝孙,“十三经...
#上古荐书#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年间(938-965),蜀相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前十七卷)。《左传》后十三卷入宋刻毕,北宋皇祐(1049-1054)、宣和年间(1119-1125)又分别补刻《公羊》《穀梁》及《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