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1932年,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在保甲内,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动和征抽壮丁的办法。1934年,国民党政府将保甲制在它的统治区内...
[名词解释] 保甲制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是宋朝的一种基层行政组织,宋王安石变法,为加强军政和增加财富收入,实行保甲制,乡村中的主客户以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各置保长,大保长,都保正等,同时,以税户30家为一甲,设甲长主管放贷青苗钱和收税,村民在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实行”保甲...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1932年,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在保甲内,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动和征抽壮丁的办法。1934年,国民党政府将保甲制在它的统治区内...
保甲是清朝的基层组织,为非正式的政府机构。保甲制度采用保、甲、牌三级统属体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牌设牌头,甲设甲长,保设保正,定居人口均设门牌和保甲册。保甲制以人为主,目的是为了弄清人口的流动情况。这一制度在雍正年间以后迅速完善并被高度强化,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
保甲制始于宋代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明、清两代有类似设置。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1932年,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在保甲内,实行各...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 保甲的字面含义就是“保证盔甲”。 这个制度规定 10 户农民必须有一个甲长,保证他们循规蹈矩,使当地县长满意。这是一种联保制度,一个保甲里的任何一个人如果犯了罪,整个保甲的人都要负责任。 保甲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时代长期延...
一 清以前的保甲制 保甲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控制基层社会的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至,皇帝高居于庙堂之上,通过督抚州县官员控制地方。督抚大吏品级虽高,但实权有限,“督抚品仪虽与相埒,然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直至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督抚权势才增大。县是基层政权单位,知县...
什么是 “保甲制”说明: 始于北宋, 是清朝基层行政组织, 为非正式政府机构 作用: 为维护地方基层的封建统治秩序、保证政府政令在基层得到贯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级体制: 保甲制采取保、甲、牌三级体制 牌、甲、保: 即 10 户为 1 牌 (牌头), 10 牌为 1 甲 (甲长), 10 甲为 1 保 (保长)
首先,清朝的保甲户籍制度。保甲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当时的户籍制度,整体上看十分简单明了。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合,一定数量的单位组成“一甲”,若干甲又可以组成“一保”,每个组成单位设置了一个管理人员,称为甲长和保长。这一制度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威慑性,使得人与人之间不再具备邻里关系,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