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名媛吴玉琴家族 海口骑楼老街传奇女商人,早期新加坡留学,后回海口嫁给海口梁氏家族的儿子,成为这个家族的实际掌门人。1935年底,虚岁17的玉琴成为梁家的新媳妇。梁家在海口是个大家族,兄弟两人共有6个儿子,住在一所买来的大宅院里。1930年代的海口,土特产远近有名,销往大陆各地及东南亚一带的产品不断增加,商业也更...
广州骑楼 1949年8月 摄影:杰克·恩伯斯 “骑楼”名字的由来 “骑楼”的第一层由支撑柱组成,没有设墙。看上去造型就好比“马脚”,“骑楼”的楼上便是“马背”。处身在这样的楼中,便有如骑在马背上,所以这样的楼称为“骑楼”。 骑楼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为了改善广州的交通住宿的拥挤情况, 短短十年间...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海口老街的骑楼大多建于上世纪初,是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所建,他们都是早些年去南洋谋生的海南人,在外面闯荡经商做生意挣钱后又陆续回海口建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 此后的一百年间,海口经历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系列变迁,最早的骑楼——四牌楼,只留下了一个地名,更多骑楼在街道两旁不断竖立起来,成为那个年...
广州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骑楼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
万福路路口,骑楼下的日常生活掠影。开马路之前,这里有万福桥和万福里,马路的名字也就叫了万福路。这个名字可谓是吉利非常,广州人结婚接新娘几乎都会兜兜这条路。 【社会历史】迎珠街。少爷小姐总会老去,只有骑楼沉默地,见证着历史的足迹。迎珠街上,并不算宏伟的骑楼矗立着,远处摩天大厦直指蓝天。“东山少爷,西关...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这是历史上的骑楼老街最真实的写照。如今,那些南洋归来的建造者们早已“叶落归根”,只有布满洋派装饰的老建筑,历经沧桑依然伫立,门楼之上那褪去浓墨的老商号,静静地印刻着历史,透过它们,似乎还可以遥想这里,曾经宛如上海十里洋场般的灯火辉煌、人来人往。骑楼老街建筑之美,...
在海口人心中,骑楼老街不仅是华侨精神的延续,也是海南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在老街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1903年,邱秉衡就出生在这里,他进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读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民主思想,并和很多共产党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6年,几名共产党员找到邱秉衡,希望他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召开...
骑楼在广州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辈人在骑楼的庇护下成长,沉淀了广州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历史、是情怀、更是归属。你来我往中𨚫不沾不滞,各自独立𨚫又密不可分,重新演绎了生活气。广式骑楼是广州的文化符号,最初从南洋传入,最早原型为意大 - 之江于20230
我最喜欢的庭院是游客停靠的“邱宅”。 每次来都在看。 这是位于黄金地段的私家房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开门作为商店。 能保持这种毅力和固执的人现在不多了。海口骑楼老街背后是老海口人的真实生活,破旧拥挤,但放肆 你觉得很少有人知道刷干净漆的骑马楼背后是什么样子吗? 我无意中穿过天后宫旁边的极小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