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卫所,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在不设府﹑州﹑县地区也兼理民事﹐具有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都司卫所 存废时期 明朝 全称 都指挥使司诸卫所 折叠编辑本段都司相关资料 都司都指挥使司的简称﹐俗东哥能地称行司﹑都阃。原为都卫﹐即都卫指挥使司。洪武三年(1370)起﹐陆续设...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都司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在京师和...
卫的全称为“某某卫指挥使司”,以云南为例,就有曲靖、楚雄卫指挥使司。卫所系统建立后,组织架构十分清晰:内外卫所,一卫统领十个千户所,一千户所率领十个百户所,一百户所统领二个总旗,一总旗统领五个小旗。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上下共有卫329个,守御千户所(直接隶属于都司)65个。永乐以后,内外卫增至...
明朝都司卫所列表,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兼有行政功能,出自《明史》。洪武二十六年定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及成祖在位二十余年,多所增改。其后措置不一,今区别其名于左,以资考镜。今据《明史》列表如下:上十二卫 金吾前卫、金吾...
都司卫所 正确答案 明代的军事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都司分...
都司卫所是明太祖洪武初年建立的一种军事机构,原名都司、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到宣德年间逐渐固定下来。明朝在全国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即行省)都设有一个都司,其军事长官备称为都指挥使,与行省政治长官...
【一、明代都司卫制度】都司卫制度在明朝属于特别重要的军事制度,主要就是用来强化边疆地区的防御与管理。这一制度开始实施能追溯到明初,不过到了明成祖洪武年间,它才变得完善和系统起来。都司卫制度主要包含以下这些方面。1. 有关都司卫的设立以及管理 都司卫是明朝于边疆地区弄出来的一种行政区划,主要负责维护...
都司卫所是明太祖洪武初年建立的一种军事机构,原名都司、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到宣德年间逐渐固定下来。 明朝在全国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即行省)都设有一个都司,其军事长官备称为都指挥使,与行省政治长官布政使同驻...
都司卫所是明太祖洪武初年建立的一种军事机构,原名都司、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到宣德年间逐渐固定下来。 明朝在全国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即行省)都设有一个都司,其军事长官备称为都指挥使,与行省政治长官布政使同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