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1904.8—1995.11),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福建省福州市人。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9月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冬被派赴苏联学习。1929年回国,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纵队参谋长,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
遭受到如此打击,却还能全心全意为党工作,郭化若将军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要知道,在这之前,郭化若已经是军委总参谋部参谋处处长了,如今却委身该职,如此巨大的落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但将军却始终任劳任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确实非常难得。当然了,在此期间,郭化若也曾多次致信...
郭化若在建国后的最高职务,停留在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比大部分资历相当的名将要低。老将军不重名利。郭化若真正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军事理论水平。周总理曾评价:郭化若和郭沫若不是亲戚,但郭化若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与郭沫若在文坛的贡献相当。总理所言非虚,郭化若从事理论研究和军队教育多年、著作极多,如《郭化若...
训练班负责人看到郭化若感到有些失望,毛主席笑着称赞道:“郭化若授课水平不亚于我,说不定超过我呢!”郭化若到底有何本事,能得到毛主席如此夸奖?郭化若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贫苦之家,艰难窘迫的家境不仅没有击垮郭化若,还让他从小就立下了出人头地的志向。郭化若学习十分刻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第一中学...
郭化若在信中提出,军事教育的基本方针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教育和作战联系、所学的和所用的联系。院校和部队的军事教育应该是互补的,院校要侧重普遍问题,部队要侧重具体问题。院校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教员,教员必须是“所教功课的精通学者,所在学校的忠诚教员,所教学员的知心朋友”。部队教育的关键是教材问题,要通过...
开国中将郭化若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学习成绩优秀,但却家境贫寒,曾考入农林学校本科,但因经济原因辍学。1925年,21岁的郭化若考入黄埔四期,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并在此期间受到马列思想的影响,于25年冬加入共产党。郭化若从黄埔毕业后留校,担任炮兵二队代理队长,由于表现突出,蒋介石曾两次提出要调他到...
郭化若如饥似渴地研读着每一页,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独到见解,关于人民战争的精辟论述,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郭化若开始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这对于长期接受传统军事教育的郭化若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理的大门,看到了中国革命的...
1931年5月,郭化若非凡的参谋策划能力和出众的文笔,得到了毛泽东的极大认可,在毛泽东提议下,郭化若被晋升为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对于郭化若的军事才华,毛泽东赞叹不已,在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后,他为红军建立了第一所正规的炮兵学校和第一支工兵和无线电部队。在具体的指挥战斗中,郭化若给毛泽东提供了很多高效有用的...
作为一位军事理论家,郭化若在研究《孙子兵法》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吸收,也以实战经历为基础,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他深入剖析《孙子兵法》中各种战争思想,同时将自己参与实战积累的第一手素材进行比照,以求更精准解读原著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论,郭化若对《孙子兵法》中的种种论点进行有章可循的创新发展。他以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