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觐文及其主持的大同乐会,致力于传统音乐发展与传承,但他们并未拘泥于传统音乐,而是客观认识国乐的不足,开放性地吸收借鉴西方音乐元素加以改良,并将改良后的国乐呈示给世界友人,彰显文化自信。
郑觐文“自幼喜弄音乐,年十二已能通普通丝竹,再进而习大套琵琶有年。因思先祖成清公能琴,十七赴江南乡试,购得明琴一张。归乃学琴于唐敬涧先生,于是余乃钻入古乐之圈套矣。”郑觐文进而“因欲求雅乐之说,伏读经籍有年,凡涉及雅乐者,无不悉心探讨求其究竟,...
郑觐文制造仿古乐器,并不拘泥于古制,其中颇多革新。为了克服古琴音量小的缺点,1924年,郑觐文就研制过双层面板的“增幅琴”,1926年又制作了音量比古琴大一倍以上的五弦“虞琴”(史籍载,琴为虞舜所造,五弦)。郑觐文还制作出36弦“洒瑟”和50弦“庖羲瑟”。郑觐文在瑟上的改革有二:一是将瑟的一弦一柱,改成类似...
郑觐文(1871~1935)是我国二三十年代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工作的知名音乐家及学者。1920年,他曾发起成立了一个民族器乐演奏社团,名“大同乐会”。该会在会章中提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故定名曰大同演乐会。”大同乐会在当时研究、整理、演奏传统音乐,制作古代乐器,做了很多工作。
郑觐文(1872—1932),江阴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和古琴演奏家。1918年在上海创办“大同乐会”,提倡发掘中国民族古乐,跻身世界乐林。1925年他和学生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创作改编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明珠。
郑觐文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他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艺精湛,别有韵味,感人至深。 他从小酷爱民族音乐,年轻时受当时的江苏学政的邀约,在江阴文庙教习和负责庙乐,清朝灭亡以后,他跟着堂兄郑立三去了上海谋生。
应届那年,郑觐文专业成绩不错,拿到了国美校考合格证,但是文科课没有过线的她错失理想大学。成绩出来之后,她的妈妈并没有让她复读想法,更想让她填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大多数美术生一样,国美是她的白月光,她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上一所综合大学。于是她回到大象画室,再来一次。
郑觐文—春江花月夜 #音乐 #艺术 #春江花月夜 #乐器 #民族 #流浪大师 - 品读华夏于20240329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507.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郑觐文每有新的乐器面世,多能见诸报端,而中音乐器弓胡与低音乐器幢琴未见报导,只见于1933年4月9日晚明星影片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摄送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纪录片后的全体留影,为郑觐文侄儿郑馥荪所操持的影像。此器可能根据藏族乐器扎木年改革而成,可见郑觐文为组建大乐队所付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