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说鲁迅先生最初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侧重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那么第三篇小说《药》则兼重西欧现代.小说精雕细刻的艺术特色。其中场面的处理,有如戏剧电影,曲折多姿,十分精采。小说按情节发展的顺序,编排了四个场面:买"药"、服"药"、谈"药"和服"药"的后果。第一个场面是情节的开端,介绍人物...
《药》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力的小说,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黑暗和悲惨的时期,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中的一些光明和美好品质。鲁迅个人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他的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他于1881年9月25日...
只要国民性没有改变,没我们就距离醒来还有很长的距离。看似醒来,但实际上呢?鲁迅认为没有。本文参考文献:鲁迅.《呐喊·药》《药》收录在鲁迅的《呐喊》文集中,直接购买文集即可!两个版本,都可以!#鲁迅#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6卷第5号,后来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药》是鲁迅在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第3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华老栓为儿子华小栓买药,反映出了当时民众的愚昧无知、麻木无情,揭示出国民性。
鲁迅的《药》深刻揭示出专制社会下,民众的麻木愚昧、奴性卑微和顺从。 专制社会下,民众的愚昧和奴性、革命的悲哀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国民的意识却并未随之“共和”,有所改变的只是剪掉了一条辫子而已。 整个社会的民众依然用专制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判断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落...
鲁迅的《药》其实集中刻画两类形象。一类就是华老栓,他是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代表。这类人,他们愚昧、盲从权威,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奴性意识十足。 愚昧、盲从权威。竟然相信“一个血馒头就能治好痨病”这样荒谬的话。华老栓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对于骗了他的康大叔深信不疑。正是这样的愚昧才导致自己的孩子小栓病...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就已经埋下了《药》的伏笔:“……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如今,距《药》发表已过去了104年,关于“人血馒头”你究竟看懂了多少呢?一包洋钱买到的“人血馒头”《药》一开篇就...
鲁迅对此痛心疾首,满怀悲愤,于1919年4月25日提笔写下《药》,在《药》里,革命者滚烫的鲜血成了治疗痨病的“人血馒头”,革命者的英勇事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的看客形象跃然纸上。 《药》的故事 为了给儿子治疗痨病,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拿着积攒了很久的洋钱去给儿子买“...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已经发表了100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药》的主题,见仁见智,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较早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二种。第一种认为《药》是一篇批判巫医不分、反对愚昧迷信的小说。第二种认为《药》的主题是表现亲子之爱。老栓夫妇劳顿一生,为了给独养子治病,不惜将一生积蓄的一包银元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