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学理论的特点是讲世间万物(诸法)无不籍各种条件的组合(缘合)而成,没有独立的自性,是“性空”,世人对存在的认识,只是一种假名(概念)而已。般若思想在东汉末传入中国,两晋之际开始盛行,东晋初一度取代玄学,而居于义学中心的地位。反馈 收藏
「六家七宗」出现,说明古代大德,一方面消化《般若经》思想,同时作出独立思考,提出不同主张,但限于条件——玄风所吹、译经未完备,故此对「般若性空」看法,偏而不即,直至罗什法师译出空宗经典,门下解空第一僧肇所作四论,般若学精义,始为人所知。
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乃为“诸佛之母”,为通向其他五波罗蜜(彼岸——真理)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由此可知,佛学中的般若学,实际就是研究关于认知论以及方法论的佛教学说。而佛教中的有无(存在论)及性空学说,则实际是关于宇宙及世界的本体论学说。因明学,是佛学的工具论——论理学、逻辑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佛教也进人了般若学的时期。所谓般若学,主要是围绕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教理,讨论“空”的学问。而此时中国人仍然离不开玄学的 “无”,所以大都将“空”理解成“无",由此形成了六家,而其中第家又分成 了两宗,构成了六家七宗。这六家七宗分别是: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
所谓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指的是佛教般若学的传播在东晋时期达到高潮中所形成的对般若学的不同侧面的解释的六个学术派别。围绕这“六家七宗”,吸引了众多哲学界、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的名士和名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文化景观。 这“六家七宗”及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般若这个词应该念作Bo Re, 是梵文Praiā的音译,意思就是智慧。 般若学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源动力。而汉传佛教就是大乘佛教,所以说,般若学在中国也极其兴盛。 我们第一篇先来看看印度中观学派的龙树和提婆的思想,因为般若思想是其学派创立的依据。 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再介绍其他人物,以期对般若有更好的理解。
历史知识> 般若学 汉魏时期与禅学并行的佛学派别之一。支谶、支谦为最早代表人物,以研究“般若”义理为宗旨,故名。宣传“一切法空”,不仅“色”(类似物质世界)为虚幻,而且“心”(类似精神世界)亦非有。随着“般若”类经的传入,在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影响下,始成为一代风气,逐渐成为佛学思想的主流。此派学风...
浅谈魏晋佛教的“般若学”魏文帝黄初元年(220),东汉灭,魏蜀吴三国鼎立,以吴国佛教最盛。蜀国史料欠缺情况不详。佛教传于中国最胜乃是《般若经》。一、 魏国(220-253)的佛教 昙柯迦罗之译经 魏嘉平年间(249-253),昙柯迦罗在洛阳翻译的戒本为中国传戒之始。朱士行求经 魏甘露五年(262)朱西行出塞万余里,至...
般若学 正确答案 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