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戏艺术以唱俗曲曲牌为主,尤以耍孩儿使用率最高。包括山坡羊、香柳娘、皂罗袍、韭菜花、四罗戏边静、赞子、调子、撞金钟、一声雷、扑灯蛾等常用曲牌唱腔。演唱上男女同腔同调,仅用真声,不使用假声。罗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场的大唢呐(两支)、小唢呐(一支)、笙(大小中各一)、大三弦(一把)...
罗戏与卷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罗戏,起源于傩戏,是舞蹈演变而来,以动作表演为主,特别注重武打场面,使用真刀真枪,演员常常在表演时加入高难度动作,以展现真功夫。卷戏则崇尚文绉绉的表演,起源于佛门圣地的僧人们修行研习时的“卷调”。僧人们在做道场时,伴以吹奏、敲打、哼唱...
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一百二十余出,其中经常演出的约为三十余出,主要以历史故事剧为主。这些经典剧目包括《李渊反并州》、《杨景征北》、《刘伯温访将》、《分水岭》、《金凤钗》、《悟空大战火龙驹》、《保定府》、《战金国》、《耿雁征西》、《海瑞搜宫》、《火龙驹》、《李俊反南京》、《张四...
罗戏演出剧照。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于同源,又称大罗戏、大笛子戏、罗罗头,流行河南省中部、南部地区,被人们誉为“中原第一戏”,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民国年间,在鄢陵县张桥镇大王庄村,有一个私人罗戏班,班主系当地有名财主王六成,家中有罗戏艺人、学徒三四十...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进入邓州市;1929年至1943年间,邓州罗卷戏班到豫东、豫北演出,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罗卷戏唱词讲究,音韵古朴,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 王荣焕是邓州罗卷戏的第九代传人,2013年被省文化厅...
罗戏,这一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其源头追溯至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同源,形成的具体时间不详。清末,肥乡县大靳村的梁老皂,作为罗戏艺人的代表,曾在此地创办科班,培养出众多艺人,包括常奇、郎方铎、韩玉田、韩金海、向月明、李学新、韩金成、刘金邦、赵福等知名弟子。在抗日战争之前,梁老...
大型罗戏《李存孝过江》唱段选段 由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 李存孝由李腾飞饰,王彦章由张杰饰,水婆由徐敏饰 罗戏又称大罗戏、大笛子戏,是流传于河南汝南县及邓州市的汉族戏种之一,擅演武场戏,与卷戏(擅演文戏)合称罗卷戏,是国家级 - 地方戏曲于202406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话]# 罗卷戏,罗戏在清代初年流入汝南,其音乐由唱腔音乐、吹奏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为综合音乐系统,其中曲牌体与板腔体共存;吹奏乐以俗称“大笛子”的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打击乐除...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流传于河南省汝南县及河南省邓州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罗戏和卷戏能融为一体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调多同是宫调式,间或有徵调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间。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音乐风格。同时,卷戏善演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