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5日晚上7时左右,鲁迅安全抵京,5月6日上午移入绍兴县馆(今绍兴会馆)。初进绍兴县馆时,鲁迅居住在藤花馆西房。半年后,鲁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然而,院中邻居经常半夜喧哗,吵得人不能安眠,于是1916年5月6日,鲁迅“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鲁迅 1918年,在鲁迅的老同学、《新青年》杂志...
是以绍兴会馆的重要价值,绝非“鲁迅故居”这一个名号所能完全体现。绍兴会馆外景现状 史载,宣南会馆多为官绅创办,主要功能在于服务本乡在京官员及赶考举子居住,绍兴会馆亦不例外。绍兴会馆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状元、都察院左都御史史致光曾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记》...
孙福熙是鲁迅的老朋友孙伏园之弟,鲁迅曾约请他为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和译文集《小约翰》画过封面。作为画家,孙福熙非常留意日光穿过槐树枝叶时形成的光影效果,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对鲁迅“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的具体化。绍兴会馆院中的大槐树见证了“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在“五四”前夜的诞生。不过...
绍兴会馆是鲁迅1912年来北京后的第一个住处,也是鲁迅18岁离开家乡后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达七年零六个半月(1912年5月—1919年11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称之为“S会馆”,从这里到位于西单南大街的教育部,距离3里左右。鲁迅住在绍兴会馆的八个年头在干些什么呢?抄古碑。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1918年新春伊始,鲁迅的老同学,《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钱玄同便常来会馆与鲁迅聊天儿,而且一谈就是半夜,谈得尽兴时,鲁迅便请其到附近小饮。于是,那著名的关于毁坏“铁屋子”的谈话,使鲁迅终于走出“沉默”,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鲁迅自1912年5月6日住进绍兴县馆,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一同迁入八道湾新居,在这里居住了7年半的时间。这是鲁迅自从离开绍兴老家到逝世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 鲁迅在绍兴县馆的生活十分俭朴。会馆中不供应伙食,先生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饭铺吃包饭,晚饭有时托会馆长班的...
绍兴会馆~鲁迅旧居 。绍兴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重要居所,1912年至1919年,鲁迅在此居住,创作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绍 - 遥远的记忆于20241118发布在抖
绍兴会馆的鲁迅 1912年的春夏间 江南北上,北平的一条胡同里 你留着小胡子入住 出门左看,就是要命的菜市口 你,目睹人头纷纷落地 那间淹没在拐了两个弯的老房子里 深夜亮起了灯芯 一闪一闪的灯火处 复活的孔乙己 焚烧不尽发疯的狂人日记 许多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和小事情...
鲁迅自1912年5月6日住进绍兴县馆,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一同迁入八道湾新居,在这里居住了7年半的时间。这是鲁迅自从离开绍兴老家到逝世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 鲁迅在绍兴县馆的生活十分俭朴。会馆中不供应伙食,先生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饭铺吃包饭,晚饭有时托会馆长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