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江安竹簧),四川省江安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江安竹簧工艺历史悠久,明代正德年间即已达到兴盛。1915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由此开始走向世界。江安竹簧制品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七大类上千个工艺品种,其造型和雕刻既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刻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在西周时便已产生,距21世纪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中期,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传于福建的兴化(即今莆田、福清南部,惠安北部及永春等地)。清代乾隆中期,莆田刘氏第36代裔孙一刘材成创办竹木雕...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江苏省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常州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迫溯至唐代。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中国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常州留青竹刻产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
留青竹刻是竹刻之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无锡竹刻历史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别具特色。早在明代,无锡(江阴)籍竹刻家张希黄即创立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在中国竹刻史上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清代,竹刻工艺在无锡地区...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有二十余种。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
嘉定竹刻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等。2006年5月20日...
竹刻,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已入驻e飞蚁国际非遗互联网平台,并在其线下前门华韵非遗体验中心销售展示其作品。
而在国内竹刻的传承流派中,无锡竹刻可以称之为江南竹文化的精华。这是由于无锡竹刻历史相对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传承至明朝,无锡江阴籍竹刻家张希黄创立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其构图有唐代李昭道风格,擅长用浮雕技法刻远山、树石、山水楼台等景物。2008年,无锡留青竹刻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锡留青竹刻,江苏无锡传统美术,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即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明代,竹刻家张希黄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首创留青浅刻山水技法。清代,竹刻工艺在无锡地区流传不绝,佳作众多。民国,竹刻家张瑞芝开设双契轩艺坊,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