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世之所重,圣人之所轻;世之所乐,圣人之所悲。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欲易发而性难知,此情性之所以正反也。衣食所以养人之形气,...
《论礼乐.》 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之必有弊,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失而声遂亡也,乃多为之法以著名之。故始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和,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律之本也。故为之长短之法而著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于量,为...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於天地,然後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驩爱,乐之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於金石,越於声音,用於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
《论礼乐.》 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之必有弊,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失而声遂亡也,乃多为之法以著名之。故始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和,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律之本也。故为之长短之法而著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于量,为...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读后】礼和乐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内在的根本是什么那?这里孔子通过反问对比的方式指出“仁”是礼乐的根本。仁是存在人内心的道德规范,人而无仁,那么礼和乐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如战国时期鲁国的三家大夫,僭越...
王安石曾明确指出‚“先王所谓道德‚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王安石的礼乐论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心性论基础之上的。王安石以心性来诠释礼乐‚这是对传统礼乐论的一个发展。 战国秦汉时期‚儒家学者论礼乐思想‚虽然也主张“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礼记·乐记》)‚但从整体...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准确地说,本无所谓内外,内外是一不是二。万法归一,万法皆空,有何内外可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和精神是一不是二,正如《心经》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量子物理学讲,一切物质都存在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物质细分到最后...
正因为董仲舒在人性论上采取了一种折中立场,故而礼乐在他看来有其本于性情之自然的成分。董子言:“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行,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故君子简六艺以赡养之,……礼乐纯其养。”礼乐以长养此善善恶恶之性为目的,在人性中有深厚的本原,体现为对善质的培育,对“仁”之追求,“礼...
王安石认为,礼乐和养生的割裂是造成道德不行、风俗不淳、人心不古的根本原因。在《礼乐论》中王安石表现了比较明显的以道德修养作为认识活动基础的思想倾向。他所谓的“养生”实质是道德修养:“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养生即养性,而养性达到极致,天虽至高,可端策而数;地虽至大,可指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