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许多经学大师在给《仪礼》《周礼》《礼记》等作注作疏时,常常将礼与俗混为一谈。例如关于“礼俗丧纪祭礼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郑玄注曰:“礼俗,邦国都鄙民之所行先王旧礼也。‘君子行礼,不求变俗’,随其土地厚薄为之制丰省之节耳。”贾公彦疏:“俗者,续...
子大叔对曰:“是仪也,非礼也。”孔子把礼分为“文”与“质”。《礼记》把礼的形式称之为礼之“数”或礼之“文”;把礼的精神称之为礼之“义”或礼之“本”。精神重于形式,“礼制所尊,尊其义也”。春秋以前,人们对礼并不分什么“义”和“数”、“质”和“文”。当时遵从礼之仪也就实现了礼之质。...
所谓“大分”是说:有食、色,有礼;食、色为轻,礼为重。屋庐子是孟门弟子,学过这一道理,所以轻易回答了任城人的第一问、第二问。即使屋庐子不是孟子的学生,他在礼与食、色之间做出“大分”,也是情理中事。盖因人是动物,而且是有道德的动物。提问题的这个任城人很有头脑、阅历丰富。我们不妨把他的...
子贡把礼文比作动物身上的毛纹,实在是非常贴切。看一个人是君子还是野人,当然要看他身上是否有礼文。 有礼文不一定就是君子,但君子一定懂得礼文。因此,我们作为文明时代的人,必须努力学习礼文,比如上下车要礼让,见到老师要行礼,提间或者回答问题要起立,与尊长说话要用敬语等,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关...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以手援天下乎?” 问题: 1.请将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大概孔子的确是把礼与乐融合到化境之地的神人,是他把君子人格塑造到一种境界,趋于抽象。所以后人才无法效仿。背离 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把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带宗教色彩的理论进行杂糅,把礼乐教化中的“乐”和“化”去掉,以儒家之名做了一把新锁,把人严格限制在等级之内,僭越...
礼与德并不矛盾,德是内质,礼是外相。表里相济,完美无缺,才叫“金相玉质”。完美的人格就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作为道德文化外相的礼本是起源于祭祀的仪式,后来经过许多先哲的努力参与而被整合成一种治理社会、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仪道德文化,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
在孔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也有些人认为是礼。事实上,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二位一体的结构,礼与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二者中,无法把任何一个单独选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01 礼与仁是二位一体结构,相辅相成 《论语·季氏》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为立身之本,这是就个人修养...
朱子借鉴参考诸家之学说,在删改古礼的基础上作士庶通礼——《家礼》。该书对传统的孝道思想作了较为深刻的阐释,改变了时人对孝道观念存在的一些错误认知,并通过礼仪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得每个人在家庭中“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进而父慈子孝、兄友...
“礼”与“俗”的关系是密切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礼”可以看作是对“俗”的一种规范和提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俗”逐渐被规范化、制度化,上升为“礼”。另一方面,“俗”则是“礼”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而这种“礼”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