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栀各10克,去大安桂;血量多,加艾叶炭,去红花;有紫块,加莪术;经色淡,加制附片;经后隐痛,量少质淡,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克;空痛腰酸,加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经血淋漓不畅,加桃仁12克;胁痛乳胀,加川郁金10克,柴胡8克,路路通12克。
表里均寒类型中,太少两感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外寒痼冷腹痛剧烈者予乌头桂枝汤。 虚寒类型中,太阴中虚痛者予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太阴阳虚痛者予附子理中汤,太阴寒盛痛者予大建中汤,厥阴经虚寒痛者予当归四逆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虚劳厥阴虚寒痛者予当归生姜羊肉汤,少阴寒凝痛者予通脉四逆汤。 气滞类型者予...
全方共奏活血行气、温经化瘀、散寒止痛之功,故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效佳。 加减运用:痛经伴有小腹胀痛、经量偏少、经行不畅者,可酌加当归、川芎、红花、乌药以活血行气;经量偏多、并夹多量血块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摄血;痛甚呕吐腹泻者,可加砂仁、茯苓、炒白术以理气和胃...
痛经方 【方源】许润三效验方 【组成用法】当归10g川芎10g生蒲黄10g生五灵脂10g枳壳10g制香附10g益母草10g水煎服。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痛经。 【加减应用】子宫后倾加生艾叶5g;宫颈狭小加柞木枝15g;子宫内膜异位加血竭3g,三七粉3g;膜样痛经加丹参20g,虫10g;挟寒加肉桂心5g;体弱...
痛风常用四种经方 1、桂枝芍药知母汤 (温经散寒、通阳宣痹、除湿清热)2、当归拈痛汤(通络止痛、调和气血、清热利湿)3、白虎桂枝汤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疏风通络)4、四妙散 (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关于痛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本文所谓“经方”,专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处方,诸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
此方包含许多经方的影子,如桂枝汤、麻黄加术汤、桂枝加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真武汤、芍药甘草汤等,所包含的每个经方,治疗主证都有所不同,桂枝汤是其底方,外解肌祛风调营卫,内健脾胃调气血,是其根本;所加白术附子祛在内寒湿;麻黄白术既可以散在外风寒,也可以祛在内寒湿;芍药甘草既可以缓急止痛,若...
”原文313条云:“少阴病,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主之。”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把桔梗甘草汤、甘草汤、苦酒汤放在少阳篇,而对于把“半夏散及汤“放在少阴篇还是放在太阳篇,则举棋不定。我认为,这4首经方都应该属于太阳篇的方剂。外感初起,咽喉疼痛是经常见到的症状,属于太阳病热证、实证:风寒挟痰者,...
按语:在经方中治疗因为风寒湿热导致周身疼痛的方剂不少,大多数以温阳散寒、利湿清热为治,如乌头汤、白术附子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临床治疗时,习惯于用经方者,常常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选取以上方剂。 然而,柴胡桂枝汤的立意却与以上方剂有显著的不同,《伤寒论》第146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