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由于《史记》 等典籍对于田齐君主的在位时间的记载有较大差异,导致齐威王等君主的纪年系统也存在争议。本词条所用齐威王纪年主要依据《史记》,而相应年份与周王及其他诸侯纪年以及公元纪年之间的对应关系则以《竹书纪年》 为推算依据。 齐威王时...
简体:淳于髡繁体:淳于髡拼音:chun yu kun读音:chún yú kūn英语:造句:淳于髡造句近义词:反义词:单字解释:淳 于 髡组词,组成语:淳 于 髡淳于髡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战国时齐人滑稽善辩常为齐出使各诸侯国未尝辱命齐威王以为诸侯主客。尝以隐语讽谏威王罢长夜之饮改革内政。相关成语...
淳于髡用谜语来劝谏齐威王说:“国内有只大鸟,落在大王宫中,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起来就会直冲 云天;不叫则已,一叫起来,就会让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来朝述职,奖赏了一人,杀了一人,整顿兵马,出击御敌。诸侯十分震惊,都把侵占齐国的土地...
淳于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按常理推测,天下淳于氏皆为一家。淳于髡大概率是杞人灭淳于国之后,向北流亡到黄县的淳于氏的后代。二说“髡”者何谓也 髡,音[kūn],是一种古老的刑罚。中国古代的刑罚分为肉刑和耻辱刑。割鼻子、挖眼睛、砍手脚之类的残酷刑罚属于肉刑,而耻辱刑则包括“髡”“耐”和“完”等。...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弄臣,他身材矮小,而且由于受了“髡刑”,被剃去了头顶的一圈头发,成了光头,所以相貌看起来就显得丑陋,以至于后来他实在娶不到媳妇,只好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但正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又处于底层社会的人,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以幽默的语言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从沉溺声色...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
(3)相同点: 都是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曲折的言语巧妙地进谏,设喻说理。 不同点:方式采用的是,邹忌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比喻、类比治国大事. 而淳于髡采用的方式是,激励(激将法). 分析总结。 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反馈...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诈词 可分为三层意思:1.因爱惜鹄造成失误(是鹄失信与我)。2.想出三...
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