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陀:是啊,至少在这部小说里,这些人很少自觉地来解剖自己、批评自己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反,他们都充分享受消费主义的快乐,大体上都活得很滋润,连“表现”最好的苒苒,对自己以高消费来保证的很奢侈的日常生活,也并没有深刻的检讨。从这个角度看,书里最健康的人,就是王大海,一个普通工人。新京报:...
李陀:我一下子想到意大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他在监狱里活了几十年,《太阳城》就是他在监狱里写成的,还有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写在16世纪初,从那时候一直到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中间隔了几百年,经过了无数人的思考、构思、彷徨和努力,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想。再想想20世纪冷战和反...
《无名指》是一部由李陀所著书籍,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放宽小说的视野——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放宽小说的视野——当代小说国际工作坊》是2016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陀,程光炜。 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是北岛、李陀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 视界(第7辑)《视界(第7辑)》是2002年7月河北教育...
这种种写法,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写作回归。尽管可能还无法“写一个活一个”,因为一些人物过于漫画化,他们的出现有时候是一闪而过,仿佛是都市漫游中遭遇的一个个路人(李陀时常让叙事者处在对陌生充满好奇的旁观者与偷听者的位置),但作为读者,我们确实能看到各种人物身上“类”的痕迹。
李陀|我读汪曾祺(上)原创 李陀 活字文化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曾拥有很多头衔,小说散文大家、京派作家代表、戏剧家、书画家、美食家、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等等。图为1980年代中期的汪曾祺先生 文学批评家李陀多...
我的朋友“冯·唐·吉诃德”——冯骥才印象 文 | 李陀 来源 | 《收获》公众号(ID:harvest1957) 萨特在说及知识分子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看法:“知识分子确实是一些插手与他们无关的事的人。” 这很像是在说冯骥才。 1 和冯骥才比较熟的朋友,都叫他大冯,他年轻时候是篮球运动员,身高近两米,手当然比...
李陀,原名孟克勤,1939年10月生,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人,评论家、作家,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曾在《读书》发表《概念的贫困与贫困的批评》(1985年10期)、《“开心果女郎”》(1995年2期)等。 有过一个温暖的编辑部 文 | 李陀 自世界上有编辑部以来,有没有一个编辑部,让人想起来,会用“温暖”这样...
李陀:对,就想做这个努力,这是非常自觉的。回想1981年,我跟刘心武、冯骥才“四只小风筝”(还有王蒙)那个争论,我就说可以学习现代主义,但是我不赞成完全认同现代主义,我们要创作中国的现代小说,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是非常的顽固的。为什么在1983年、1984年以后我就不再写小说了?因为我做了一次那个《自由落体》小说的实验...
李陀:有一点,咱们都稍微客观一点。 许子东:不一样,因为我还算名义上的学术,我还在学校里面。但是我是有点不满意,有点在外面看。他现在也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 徐鹏远:就是不在大陆生态环境里。 李陀:但是主要问题就是商业入侵文化,入侵的如此迅速,如此深刻,这个是让我觉得特别焦虑,或者是特别难过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