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祖惠能(亦称慧能)的法嗣本净禅师,因长期驻锡在太湖县司空山,并于此山圆寂,故史称之为司空山本净禅师或司空本净禅师,敕谥大晓禅师。但世人对之研究相对较少,其人生历程及影响仍有持于进一步挖掘。《祖堂集》之载一、关于本净禅师的籍贯及生卒年龄本净禅师,俗姓张,其籍贯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绛州...
本净禅师(667—761),俗姓张,绛州(今山西)人。承六祖慧能大师法嗣。住锡南岳司空山无相寺。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参拜。 本净禅师说:“天使为求佛还是问道?” 杨光庭说:“弟子智识昏昧,不明白佛与道的意义。” 本净禅师说:“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杨光庭问:“为什么说即心...
司空本净禅师,在慧能大师众多的法嗣中,算得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弟子了,他在当时的声望,远远在他的同门师弟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之上,只是司空本净禅师安于淡泊,且没有什么嗣法弟子传承他的禅法,为他摇旗呐喊,致使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激起多少的波浪。后来的人,也就逐渐的把本净禅师淡忘了。 本净禅师,唐高宗乾...
摘要:唐代本净禅师为六祖惠能的法嗣,曾经驻锡于广西合浦东山寺,且受皇帝诏请,成为南禅进京辩论第一人,但历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鲜有研究。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对其人生历程进行分析,且认为《绣像搜神记》记载的本净禅师或是同一人,其行为及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四、皇帝诏请,雄辩群僧杨光庭在太湖司空山...
本净禅师答曰:“若言何物,此亦是妄。道无相似,道无比并,道无譬喻,道无对治。言道者以言诠理,得理忘言,知悟性空,此人悟道。经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义是:“如果安禅师您执着地问这是什么物体,那么这一问的本身就是虚妄错误的。道无相似,道无比并,道无譬喻,道无对治。讲道之人用语言来解释...
如黄凯(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认为:“本净禅师少年时武则天当政,这一时期六祖慧能主要在曹溪一带弘法,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本净禅师从福建东平到广东曹溪跟随六祖慧能学法,这一推论当更为可信。因此,本净禅师的出生地应当在古东平,即今福建省松溪县。”但依《祖堂集》等多数...
司空本净禅师 司空山本净禅师是绛州人,俗姓张.幼年在曹溪出家,在司空山无相寺接受记别.唐天宝三年,玄宗派中使 杨光庭进山采常春藤时拜访了禅师.礼拜后问:“弟子仰慕禅道已久,请大师慈悲为怀,略为启发我.”禅师说:“天下禅宗博学大师都聚集京城,天使回朝后,足以断决.我依山傍水闲居于此, 无一知半解...
本净禅师【一日禅】 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 司空山本净禅师,绛州人。张氏子,幼岁披缁,于曹溪受记,住司空山。后因唐玄宗,中使杨光庭,采常春藤。至山,见师议论超远,还奏阙庭。诏至内道场,与...
4-本净禅师:“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由心得,若再悟无心的话,便连佛也没有了,而无心不外乎是真正的道。”杨庭光更是狐疑不解的问:“都城的大德们多说以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来求佛,但是禅师际却说无秽的般若智慧人人本具,不是由修行来获得。若果如此,则以前我所作的布施、持戒等修行,莫非都和成佛没有...
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