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就能“不争”,不争外物,把名、利、财货看做虚无缥缈的临时寄托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也就能不被外物所累所伤。|治国理政的“无身”境界 圣人管理天下的至高境界是“无身”境界。领袖有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无身”境界这...
无身是指没有物质形态或肉体存在的状态。在佛教中,认为人类的存在具有三个层次,身、口、意。而其中身并非指肉体,而是指一个人的物质形态和生命力。达到无身的境界意味着跨越了生死的界限,达到了超脱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无身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网络中,人们往往使用虚拟化的形式与他人...
修观见性,圆修耳根法门,或观呼吸……都可以进入无身的感知和体验中。所以,“及吾无身”是可能的,知见明晰,方法正确,加以时日,相信人人皆可以抵达“无身”的体验或境界。君不见,楞严经中,有名的二十五弟子,及无数无量无名的弟子,皆悟入此境。得获解脱,岂是虚哉。当你活在“无身”的感知中,眼前...
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思维相类,圣人因无身而成其身,也即忘身而成身,无私而成其私。这一道术思想的价值内涵是:对于有志于道的修为之人来说,只有做到“无身”的德真,方能达致“无患”的效验,而保存其身。此亦即是藉由修为“无身”之德真,以达致“成身”的价值目的或功成效验。在这一...
无身无患 读音 无(wú)身(shēn)无(wú)患(huàn) 出处1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 出处2 元·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 老子简介 姓李名耳,字聃 道德经别称 《道德真经》 目录 1词目 2读音 3出处 4解读 5作者 6作品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词目
自然,老子的“及吾无身”就对应着《心经》的这一长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里的“眼界”、“意识界”、“苦集灭道”都是佛陀基于生死轮回的理论提出的概念。 最后,本章的“寄天下”、“托天下”对应着《心经》的“究竟涅槃”...
有身与无身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对人生真谛的不同阐释。有身指的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具有肉体和心智的实体;无身则指的是我们的精神存在,不受肉体和心智的束缚,也不被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制约。在佛教中,有身与无身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身体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的,肉体为心智提供了...
唯有做到“无我无身”,方能超脱尘世纷扰,领悟大道之真谛。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外在世界的感知与体验,更要关注内在世界的滋养与成长。只有内外兼修,方能真正达到修行的目的,领悟人生的真谛。老子,这位古代哲人,在千年的时光里,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关于大道的深刻见解。他曾语重心长地提到,大道的...
【无名:老子所说的“无身”,也就是“无我”。老子认为,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的了。 老子的“无我”,不仅是指四肢肉体会“无我”,连精神也要“无我”。 老子所说的“无身”或“无我”是一种境界,指的是个人不再被自己的身体和自我意识所束缚,而是与宇宙大道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超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