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彭友良团队长期致力于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水稻抗病基因的挖掘研究。近日,该团队报道水稻OsUBC45是一个可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和广谱抗病性的重要基因资源。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OsUBC45编码一个内质网定位的泛素结合酶,并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水稻植株和敲除体。研究显示: OsUBC...
中国农业大学的彭友良教授和刘俊峰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水稻与稻瘟菌相互作用结构机制的研究,揭示了RGA5 HMA识别AVR1-CO39的结构机制(Guo et al., PNAS, 2018),并通过结构解析确定了AVR-Pib为MAX效应蛋白(Zhang et al., Plant J, 2018)。基于RGA5 HMA的识别机制和AVR-Pib的结构特征,该团队经过系列突变RGA5 HMA...
12月7日下午,作为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嘉宾,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彭友良应邀来校,在文化路校区一百人报告厅作了题为《PacC作为双功能转录因子调控稻瘟病菌致病性的机理》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吴建宇院长主持,生命科学...
过表达OsUBC45的水稻产量提高10%-15%,并显著增强了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该研究为水稻的高产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û收藏 转发 评论 ñ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
2014年3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彭友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lant 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α-1,3-甘露糖转移酶介导的Slp1蛋白N-糖基化作用,对于稻瘟病菌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至关重要。 生物通报道:2014年3月18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彭友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的研...
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针对抗瘟水稻培育难这一“掐脖子”技术问题,通过近二十年的系统研究,发现稻瘟菌群体存在优势无毒基因,且其频率与对应抗瘟基因介导的田间抗瘟性间存在正相关定量关系,由此建立了基于稻瘟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布局抗瘟基因的关键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稻抗瘟品种培育和筛选的抗谱阈值理...
同时,不合理的杀菌剂使用引发环境污染和病原菌抗药性问题。深入研究稻瘟病菌与水稻的早期互作分子机制,有望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靶向杀菌剂提供潜在靶标,并为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抗稻瘟材料创制提供基因资源。在“Early molecular event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gnaporthe oryzae and rice”这篇...
“东港是水稻稻瘟病易感地区,非常适合稻瘟病的技术研究。”日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东港服务站理事长彭友良受访时说。 6月7日至8日,彭友良带领专家团队来到东港市示范农场核心试验地,查看不同试验品种的苗期抗病表现,重点关注水稻稻瘟病试验项目,对东港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析。
水稻是口粮作物,其高产稳产是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稻瘟病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达10%-30%。因此,高效防控稻瘟病是国内外许多科学研究关注重点的内容,尤其发掘水稻中可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瘟性的重要基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系统综述了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早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基于互作机制的病害防治策略,主要内容如下:1)稻瘟病菌功能性附着胞形成的分子机制,包括水稻表面信号识别、信号的内化与级联传递、细胞周期与细胞自噬及细胞骨架重塑调控附着胞形成的机制(图1);2)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过程中效应子抑制寄主免疫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