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访学,带去了她和研究生于小波在云南曲靖发现的“杨氏鱼”化石。在雅尔维克的指导下,她开始用“连续磨片法”对这种来自中国的早期总鳍鱼类化石进行研究。张弥曼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很有名,因为她是一个“不睡觉的中国女人”。在瑞典学习的时间,张弥曼夜以继日地工作,很...
1981年,张弥曼院士在读博士期间,对2厘米多的化石鱼脑颅使用当时前沿的连续磨片法,鉴定出一种全新的肉鳍鱼类化石。连续磨片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这个化石脑颅放在连续磨片机上,设置一定的厚度,然后把它一点一点磨掉。每磨一张都可以在显微镜下...
张弥曼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杨氏鱼化石等比例放大标本。 紧接着,她又对各种总鳍鱼类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却意外发现杨氏鱼并没有内鼻孔。 这一结果引起师生俩的激烈争论,但张弥曼认为必须用事实说话。 她重新观察了雅尔维克的标本,发现内鼻孔所在的部位并不完全,有的甚至没有保存下来。 而这也大大降低了内...
2018年张弥曼院士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所有四足动物和肉鳍鱼类中的总鳍鱼类或肺鱼类的演化关系。科学家认为肉鳍鱼类因为有和外鼻孔相连的内鼻孔,所以可以上岸呼吸。其中肺鱼类除鳃呼吸外,鳔在结构上与肺相似,可以进行气体交换。1982年,张...
为了揭开四足动物祖先的“身世之谜”,张弥曼对自己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连续磨片。因为每一张蜡模都必须完美地显示细节,所以手工绘图环节就需要捕捉标本上所有的细节,画一张稍微复杂一些的图就需要十多个小时。那段时间,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渐渐地,博物馆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女人“不睡觉”。于是,有人给她...
1980年,张弥曼带着4.1亿年前的杨氏鱼化石前往瑞典国家历史博物馆做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她利用瑞典学派在古鱼类研究中创造的连续磨片法——把只有2.8厘米的杨氏鱼化石封闭在石膏模型中并进行磨片,每片的厚度仅有二十分之一毫米,然后把每片放在显微镜下画图,以此来了解其内部结构。这种方法可以精细复原杨氏鱼脑颅...
【题文】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认为,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这个观点曾作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
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认为,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这个观点曾作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原始肉鳍鱼类)后发现:老师错了。张弥曼的较真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有怀疑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翻已有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赫然在列。或许对于国人来说,张弥曼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但对于古脊椎动物学界而言,“张弥曼”三个字早就意味着学术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正如教科文组织给张弥曼的颁奖词中所...
(三)一九八〇年,张弥曼赴瑞典访学,运用“连续磨片法”对全新的“杨氏鱼”化石展开研究。她惊奇地发现“杨氏鱼”和若干种总鳍鱼类化石,都没有内鼻孔。当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总鳍鱼类是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拥有内鼻孔则是其“登陆”时能够呼吸的前提。(四)张弥曼的研究逐渐得到国际学界普遍认同。一九九二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