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形成发展历史研究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是因为艺人多出自古代巴陵、湘阴(含汨罗市)和临湘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岳州府,外地人称之为“岳州班”“岳阳戏”,1953年始定剧种名为“巴陵戏”。它以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剧目以反映...
巴陵戏是湖南地方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于巴陵和湘阴而得名。因其形成和主要活动地为岳阳,民间称为岳州班,故在1952年定名巴陵戏。巴陵戏的流行地域还有湖北通城、监利和江西的修水、铜鼓等。 此剧种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湖北方言为舞台语言。 巴陵戏的传统剧目比较...
节目还邀请到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巴陵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源和她的学生们做客,小小传承人现场表演了巴陵戏《卖水》,一场穿越千年的“非遗之旅”在此上演。巴陵戏作为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岳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多地方戏曲交汇于此,给了巴陵戏成长的土壤,使它极具包容性但又不失浓郁...
巴陵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湘阴(含汨罗、屈原管理区)、临湘,而称巴湘班子,至今有近400年历史,是湖湘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大戏剧种。清代嘉庆至光绪鼎盛的一百多年间,曾有“巴湘十八班”“巴湘十三块牌”的称谓,从艺人员高峰期达800多人。人们誉之为岳阳民间文艺的大哥大,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遗时,巴陵戏剧团...
巴陵戏的表演还十分注重眼神,常用的眼神有正眼、斜眼、喜眼等三十多种。历代巴陵戏艺人在武打戏中吸收民间武术、杂技内容,创造了抛叉、抛椅、钻刀圈等表演绝技。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还有京、苏、川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征及其身份、性格。
在“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湖南展馆里,一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观众的连连驻足,其中还就有来自湖南橙子文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非遗巴陵戏系列文创。 保护创新巴陵戏 传承岳阳文化情怀 6月20日下午,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组在城区调研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市文旅广电局...
11月14日,由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亮相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巴陵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岳阳独有的地方大戏剧种。新编大型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以城陵矶百年变迁为背景,讲述了岳阳儿女与长江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感人故事。
巴陵戏版本的《昭君出塞》,有何特色和创新,为何能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湖湘独一档”为您解读!出品人:张友明 姜协军 于金旺 总策划:秦清龙 蔡振武 罗碧野 颜斌 夏似飞 监制:庄劲旅 余友安 蒙志军 禹振华 统筹:欧阳甜甜 唐婷 执行:苏莉 曾益 主讲人:孙文 文案:陈奕樊 编导:李征 朱加宁 徐果婧 ...
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