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朱柏庐《治家...
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等家训来警告和约束部分子弟不良习气,延续其“贵利尚义,亦文亦武”的家族精神。由此可见,明清家训体现出的孝悌忠信,以德为本、家国结合,社稷为重、乐群贵和,文明谦恭、励志勉学,自强自立、尚勤尚俭,力戒骄奢等价值取向对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应用价值。此外,还有...
作为领导者立言当慎,不仅仅是威严所系,更重要的是关乎社会成本。《礼记·缁衣》记载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说的是,君于用言论来引导人们,用自己的行为来阻止人们的不良行为。...
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们做什么都是有商有量,做什么,都会考虑家人和家庭,这样的家庭,不管做任何事,都能做好,因为这样的家庭中,做任何事的时候,他们的沟通是顺畅的,他们的关系是和睦的。 于是在任何事面前,他们都能互相牵起彼此的手,一点一点地去解决眼前的困难,一点一点地去解决眼前的问题,让一个家越来越兴旺。
所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的家训传统作为“贤一代”们培养后代的途径,于今仍有现实意义。 古人是如何培养后代呢?除了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而各种家训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又称家诫,主要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 之。 答案 [参考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相关推荐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 之。反馈 收藏 ...
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何为“道”?郑板桥解释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理是做个好人。 当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弟弟家,为此郑板桥告诉弟弟:“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
夫妻不和,家必败!夫妻恩爱,全家和睦,即便再贫困,也必能发兴旺发家。 夫妻不和,家必败 《管子》中说:内忧则外患。 家中纠纷不断,就会有更多的问题烦恼来寻。 有一对开糕饼店的夫妻,因为生活忙碌又欠缺涵养,两人稍有不顺,就发脾气争吵。 这天,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只见丈夫很激...
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叫《国家》, 里面有一句歌词写得甚好: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古人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有家,才有国,然后才会有天下。 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
这句话出自于《周易‧坤‧文言》,意思就是说,积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灾殃。这句话被很多名门大家作为家训,世代相传。北宋名臣梁焘,在《家庭谈训》里,就原封不动地把这两句话作为梁氏家训。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在《朱氏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