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入大荒流 上一句:山随平野尽。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注释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赏析 此句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给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觉,诗人内心激荡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注】山峦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 而渐渐消失,江水滔滔,流入广阔的原 野。大荒:辽阔的原野。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峦低缓或 逐渐消失,代之以宽广的平野,江水在 平原上壮阔奔流。[例]船出了西陵峡, 山势慢慢地平衍下去,到了南津关,天 地...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翻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
“山水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理解是: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体现的景象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
【描写山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程度静,展示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布满浪漫主义颜色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