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1916年—1965年),原名夏澍元,江苏吴县人,评论家。弟弟夏志清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34年进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学习,1937年转学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相继在光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任教。1950年由香港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外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从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17年间,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我们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延伸阅读】 《夏...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文写道:“从苏州走出来的少年夏济安(1916—1965)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早年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与钱锺书是校友,那是苏州有名的教会学校,全英文教育,因而,他受到了良好的英语教育,后于1934年在苏州中学完成高中学业。”
译者按:本文是收录在1968年出版的《黑暗的闸门》(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中的一篇广为流传的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是第一篇被译成中文的夏济安的学术作品(林以亮(宋淇)译,《亚洲学会季刊》第23卷 第2期,1964年2月 美国 ),同时也是第一篇被介绍进大陆的夏济安的学术作品(乐黛云 节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北京...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简介 讨论
这张成绩单中所显示的第一学年成绩并非是在光华大学的,而是夏济安在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的。1937年7月抗日全面爆发,处在战争前线的大学纷纷内迁,夏济安一家从南京迁居上海,他随后转入师资条件相对较好的私立光华大学英文系,一直到1940年夏毕业。从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夏济安转入英文系后,在光华大学仍选择了“教育...
虽说要多读旧小说以巩固研究,但夏济安却越看旧小说越发觉“旧小说里,好的实在太少”,他在信中曾提到过多部白话小说,诸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怪现状》《孽海花》和《海上花列传》。夏济安认为《儒林外史》喜剧感和叙事力量都不够,《二十年目睹怪现状》文字反倒有几段很精彩,《孽海花》很有趣,并不过分地...
1955年的夏济安(右)、夏志清 文︱王洞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已出版了三卷,尚有二百七十二封信未曾发表,计划再增两卷,共五卷刊完。此卷(第四卷)始自信件编号391,夏志清1959年7月18日于纽约州波茨坦发出的信至信件编号542,夏济安1962年4月20日于加州伯克利发出的信,共一百五十二封。济安自1949年4月离开上海,...
夏济安先生对英美文学造诣精深。他在翻译方面尤其令人叹服,有“独步译林”的美称。 夏志清曾谈起他学英语的事迹:四十年代,一本“绿书”,一本“红书”,“绿书”是一本十九世纪英国诗选,“红书”是一本十九世纪英国散文选,济安那时不喜欢英国诗,但散文都得起劲。“今天读麦考莱,隔一阵时间读亚诺德,再隔一些时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