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勿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此非自外得者...
《复性书上》是唐代李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复性书上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
02_17_李习之复性书下【古文辞类纂】 180 2023-12 6 03_1_欧阳永叔本论中【古文辞类纂】 166 2023-12 7 03_2_欧阳永叔朋党论【古文辞类纂】 167 2024-01 8 03_3_欧阳永叔为君难论上【古文辞类纂】 206 2024-01 9 03_4_欧阳永叔为君难论下【古文辞类纂】 ...
因此,要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就必须做到去情。复性去情的性情一元论,是李翱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既然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性情又是不可分的,那么,性情善恶如何统一于一身呢?李翱认为,人性虽然皆善,但情却因圣凡而不同。也就是说,性是天赋与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情是后天环境引起的嗜欲好恶。
复性书上 李翱〔唐代〕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
原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
语译: 一般人之所以不勉力于进修这复性之道的原因,是因为人昏昧不思考的关系。在天地之间存在的物群里,人仅占有中的一种而已,而我们人与其它禽、兽、虫、鱼等动物所可以表现出来不同的地方,难道不是因为人具备了道德之性的关系吗?同样秉受了一种气的化育形成,可是一种为物,另一种化成人,可知能够当人真的...
复性书上 唐代-李翱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李翱〔复性书〕语译所谓的圣人他的内在本体寂静稳定不变动对事物不抱有过度盼望而能得到自然会得到的结果不费言词就能表现出神妙深奥的洞察智慧没有盛气逼人的光彩但是处在人群中自然突出而不可掩所制定之常经大法其规划之伟大与长久可比天地之高广而一旦要有调整改易的步骤措施又能兼顾宇宙事理之正反两面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