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受想行识 定义 佛教五蕴皆空中除色蕴之后四蕴 出处 《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属性 佛教用语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 一蹴而就 宵衣旰食 差强人意 望尘莫及 杞人忧天 沧海一粟 独具匠...
里那句“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的意思“受想行识 答案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色蕴一空,物质的虚幻消失了,跟着心理层面的受(感受)、想(概念)、行(意志)、识(知觉)也就都空了。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面只提到了色,而没有提到另外四蕴“受、想、行、识”。因为色字一破,另外四蕴也就都破了。换句话说,这是一个...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说,我们的感受、想法、行为和认知,都是基于...
从生理角度来看,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行、识是心理活动的表现。 从心理角度来看,受是认知的基础,想是对认知的深化,行是认知的转化,识是认知的主体。 也可以理解为,受是感受,想是认知,行是造作,识是主观体验。 身心一元论认为,心和身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
受、想、行、识 ——— 受:亦译“痛”、“觉” 五蕴和十二因缘之一 心所之一 指外界影响于 生理、情绪以及 和伦理学有关的 痛痒、苦乐、 忧喜、好恶 等感受 《俱舍论》: 受蕴,谓三领纳随触: 即乐及苦、不苦不乐 此复分别 成六受身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 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说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后,紧接着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受、想、行、识和色一样,本质都是“空”,所以叫“五蕴皆空”。这“五蕴”之中,“色”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则是主观精神世界。无论“五蕴皆空”的观点是否正确,能在2000年多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