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蜥属(Dibamus)是属于双足蜥科下的一个属,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及许多岛屿。形态特征 头部鳞片少:前方为一较大的吻鳞,其两侧为上唇鳞,或间有上鼻鳞(鼻颊鳞);头背吻鳞之后依次为额鼻鳞、额鳞及顶间鳞各1枚,其两侧为一对眼鳞,眼即隐于其下;下颌有颏鳞1枚及其两侧的下唇鳞。鼻孔位于吻部前方两侧...
双足蜥科(Dibamidae)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蜥蜴目的1科。有人将其置于石龙子亚目,也有人将其列为一独立的亚目。分布范围 仅有双足蜥属(Dibamus)等2属,11~16种,是分布于东南亚的穴居蜥蜴。形态特征 雌性前后肢均无。头部鳞片少,眼退化,隐于眼鳞下。无耳孔。舌短,前端尖,后端分叉,...
科 Dibamidae - 双足蜥科 (shuāng zú xī kē)属 Dibamus - 双足蜥属 (shuāng zú xī shǔ) 形态特征 香港双足蜥头体长177mm,径粗6mm,再生尾长40mm。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无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
真双足蜥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属于副爬行动物波罗蜥科,生存于二叠纪早期的德国图林根自由邦,约2亿9000万年前。真双足蜥是种小型动物,身长约25公分。真双足蜥的正模标本(编号MNG 8852)是一个关节未脱落、几乎完整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化石发现于图林根森林的Bromacker采石场,属于塔巴伯格组( Tambach Formation...
黛蒙山双足蜥,双足蜥科动物。物种学史 2024年初,《爬行动物学 • 2024》杂志发布一篇题为《黛蒙山双足蜥——Dibamus deimontis》的研究论文,由Kliukin、Bragin、Nguyen和Poyarkov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越南宁领省南部努伊瓜国家公园高山地区发现了黛蒙山双足蜥。形态特征 黛蒙山双足蜥的特征包括鼻骨、唇骨...
真双足蜥属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属于副爬行动物波罗蜥科,生存于二叠纪早期的德国图林根自由邦,约2亿9000万年前。真双足蜥是种小型动物,身长约25厘米。物种简介 学名:Eudibamus 真双足蜥的正模标本(编号MNG 8852)是一个关节未脱落、几乎完整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化石发现于图林根森林的Bromacker采石场,属于...
中文科名:双足蜥科 中文属名:双足蜥属 中文俗名:香港蜥 拉丁文名:Dibamus bogadeki 英文名: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Darevsky,1992 物种信息:头体长177mm,径粗6mm,再生尾长40mm。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无四肢...
白尾双足蜥通常生活在地下,关于它的生物学资料非常缺乏。它的全身覆盖着瓦状圆鳞,尾部有玉白斑。雄性还会长出一对短而扁平的鳍状后肢。如果不仔细观察,没有鳞片和鳍状后肢的特征,很多人很可能会把它误认为是蚯蚓。然而它的确有鳞片和角,因此称之为龙似乎并不过分。虽然白尾双足蜥的名字听起来像是蜥蜴,...
白尾双足蜥的出现: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为生态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境内,是广西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广西三大特有植物中心之一。它不仅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总面积13002公顷,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学、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