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刻石意为把话或事情刻在石头上,比喻言行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形容态度坚决,始终如一,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主意。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刻石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决心、意志坚定不移的情况。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观念的坚定信念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故事起源(S...
琅琊刻石,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因刻立在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台上,故称“琅琊刻石”,也称秦碑,是秦朝统一全国文字的典范之作。琅琊刻石共有两块:第一块为秦始皇颂德石刻,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第一次巡狩琅琊时所刻,全文有497字,文字之多,为全国之最。另一石刻为“二世诏书”,系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
此外,西汉刻石尚有《徐州小龟山汉墓塞石》,刻文似银雀山汉墓竹简的书体。《徐州土山汉墓封门石刻铭,书风接近《广陵中殿石题字》。《鱼山刻石》书刻与《莱子侯刻石》如出一手。连云港界域刻石》字大方五六寸,朴茂雄浑,气象博大。西汉刻石类别很杂,形制不固定,字数较少,石质粗砺,不甚磨治。书风皆雄浑...
《峄山刻石》笔画粗细等匀,横平竖直,圆起圆收。中锋用笔,藏锋严谨,直处如列玉箸,曲处似弯钢筋,笔力遒劲,故又称“铁线篆”或“玉箸篆”。《峄山刻石》笔画圆转,转折时要中锋缓行,使转折处内外皆圆,且线条匀净,接笔处不留痕迹。《峄山刻石》结体偏长,有些字则多延长垂脚,重心上移,自然形成上密...
秦泰山刻石又名秦李斯小篆碑。 李斯小篆碑是大臣李斯所写,此刻石是我国最早记述功德的刻石,上刻秦始皇功德铭以及秦二世。 凭二世诏书,共222个字,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原在泰山山顶,于1928年已于此处保护至今。现在仅展现我们面前的是十个字。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国家一级文物,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石长79厘米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层岩,刻石隶刻7行,行5字,计35字。它是中国书法...
但整体来看,《会稽刻石》的书法姿态肃穆、浑厚平稳,字形方整匀称、修长圆转,线条遒劲圆健、圆中带方,结构对称均衡、疏密得当,章法上横成行、竖成列,行距大于字距,气势恢宏,严谨规整。与大篆相比,其字体结构保留了先秦字形特征,但线条消弱了象形因素和装饰成分,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笔画流畅,方正...
名家碑帖欣赏:李斯《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
公乘得守丘刻石 来自2300年前的“漂流瓶”到底透露出什么信息?来到河北博物院,走进位于南区二层的展厅中,就能在常设展览《战国雄风——古中山国》里,看到公乘得守丘刻石的复制品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近日,随着《来自2300年前的漂流瓶》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这件文物也迎来了一波打卡热潮,每天面对无数来自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