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条为“内圣”的四种境界,为人处事,有一颗恭敬谦卑的强大内心;面对挫折不断的人生道路,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纵然日子一地鸡毛,也要学会放慢脚步体会这美好的世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与诸君共勉……---END---
“内圣外王”这一思想中带有一个“圣”字,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出自儒学理论。实际上,这种思维是有误区的,“内圣外王”绝非出自儒家思想。“内圣”几乎是每一位儒生都在追求的精神目标,而“外王”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儒门视作僭越。显然,“内圣外王”的思想另有出处,并非儒家先行提出的理论。在秦朝以前...
这就是“内圣外王”一词的出处。庄子在这里并没有正面解释“内圣外王”的思想,而是表达了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术之“一”而成方术之“裂”时的看法,他认为“内圣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内圣外王”的说法。北宋理学大师程颢将邵雍的学说称作“内圣外王”之学后,这一说法...
曾国藩将此四种列为修身养性的四大境界,作为达到“内圣”的标准。曾国藩一生既看重功名,又在修身上不遗余力。孔孟“安贫乐道”的主张,他不仅以己身行之,还推至家人、亲朋以此作为居家处事、修身的基本思想。他被尊奉为晚清士大夫名流,与其持之以恒地尊奉古人修身之境有莫大的关联。
但《大学》所主张的内圣外王有它明显的限度。内圣作为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的获得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过程中完成的。虽然这可以分为物与心两个方面,但它始终建基于心灵自身的活动之中。因此,内圣的关键是心灵保持为自身,也就是意诚和心正。这样的心灵是纯洁的,是原初的。当心灵如此呈现的时候,它就能...
庄子的“内圣”,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和审美心境;而“外王”方面,则在于倡导齐物精神及多边思考。多边思考旨在要人打破自我中心,对他人他物予以同情了解,切莫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信仰及教条强加于人。齐物精神是指在由个殊性所形成的共识中,采各家之长,尊重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观赏不同文化的特色。庄子的生活智慧...
内圣指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是说为国效力,为君王建功立业.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人的理想目标就是内圣外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果一 题目 什么是"内圣"?什么是"外王"? 答案 内圣指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是说为国效力,为君王建功立业...
内圣”一语,最早出自《庄子》,其谓“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天下》)。自此之后,学人多以“内圣外王”论儒家文化之整体面貌。“内圣”指修身养德,“外王”指经世致用,二者统一于历代儒者的学术理想境界之中。儒家“内圣”的工夫,可以远溯到上古的巫术活动...
儒家观点如上所叙,“内圣”自修,“外王”事功,这一方面解释是以梁启超的说法为代表,即“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简单说,就是以儒家的标准,做好人,办大事。道德修养达到极致,即为“内圣”。经济事功达到极致,即为“外王”。 这种说法得到了冯友兰、牟宗三、徐远和、熊十力等人的支持,影响深远。而能够发现儒道...
朱子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绘图:顾志珊 “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价值认同,即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功业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圣人治国”的气象,在现实上提倡“王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内圣外王”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