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仡佬族傩戏),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
傩戏(恩施傩戏),湖北省恩施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恩施傩戏),由湖南经湖北鹤峰县传入,有三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坛傩现存于三岔乡,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恩施谭姓、杨姓等人家祭祖的“弘农堂”,保留有交牲、开坛、请水等25坛完整的法事。演唱形式神秘古朴,面具以净角面具为特色、形像狰狞可怕...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这种戏曲艺术形式,曾经一度遍布三湘四水。傩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礼仪式。巫傩歌舞逐步溶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并与其他地方戏剧种...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南省沅陵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
文化特征 表演 武安傩戏的表演形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武安傩戏的整个演出非常程序化,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表演下去,有条不紊。武安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万载县文化馆继续获得“傩戏(万载开口傩)”项目保护单位资格。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6月23日,江西省万载县在万载县政府广场举办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了传统万载开口傩等“非遗”文化项目。2017年10月31日,万载县文化馆...
张月福,男,土家族,1950年出生,贵州德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张月福14岁时投师学艺,先后拜十三人学习傩祭仪式、傩法事、傩歌傩舞、傩戏、傩技神功等,全面掌握了德江傩堂戏的全部表演技法,是茅山教黑虎玄坛的第三十九代传人。他曾多次参加各类傩戏演出,其表演...
被学术界认为是“西南傩文化源头之一”。(一)研究价值 梅山傩戏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与农耕经济为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南方原始民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反映的主要是古梅山族群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开天辟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梅山傩戏又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