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恩施傩戏),湖北省恩施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恩施傩戏),由湖南经湖北鹤峰县传入,有三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坛傩现存于三岔乡,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恩施谭姓、杨姓等人家祭祖的“弘农堂”,保留有交牲、开坛、请水等25坛完整的法事。演唱形式神秘古朴,面具以净角面具为特色、形像狰狞可怕...
傩戏(仡佬族傩戏),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南省沅陵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
布依族傩书,是布依族傩戏的唱本。在布依族群众中,称傩戏为“桥”(大桥或小桥),荔波觉巩寨索村傩书先生称之为“陶”。荔波布依族傩戏,演出时间为“小桥”1~3天,“大桥”3~13天。傩戏活动分为坛内祭祀和坛外戏剧。坛内由傩书先生唱念,并挂36路神像画案,代表布依族信奉的36路神仙,包括万岁天尊圣母...
傩戏(德江傩堂戏),贵州省德江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傩戏是一种驱邪纳吉、酬神娱人、...
武安傩戏的表演形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武安傩戏的整个演出非常程序化,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表演下去,有条不紊。武安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武安傩戏中使用...
傩戏(德安潘公戏),江西省德安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德安潘公戏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傩戏表演形态。于唐末,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流传于江西省德安县境内吴山镇和爱民乡。2011年5月23日,傩戏(德安潘公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万载傩戏又称“跳魈”,流传于江西省万载县乡间和邻县,大约诞生于元末明初。“开口傩”的艺术发展与傩庙的兴建有关,最早的属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到1940年,万载全县已有傩队17支,傩神庙9座。开口傩有《关王下笺》《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表演剧目,有生、旦、净、丑的脚色分工,演出...
傩戏 中国戏曲剧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