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的标准 1.真信:首先要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要深信自己业障深重,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轮回问题,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能救我,出离这个三界火宅。这种信念必须是真挚的,从内心深处生出的。 2.切愿:愿往生的心如绝江河,沛然莫御,万牛莫挽。这是指求往生的愿望必须非常强烈,愿意舍弃世间的一切,义无...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正当地宣称,在印度教中作为终极解脱手段的知识,和儒家中的道德知识一样,不仅超出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而且它超出这两种知识的理由正是因为它是单一的信愿这种心智状态,一种包括信念和愿望的心智状态。 那么由于吠檀多中的知识是一种信愿,如同儒家中获得道德知识的方法一样,得到它的方法就不...
信愿是人们在做决定时需要考虑的一种信仰系统。信愿来源于文化和宗教背景,是人们信仰和价值观的核心。信愿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坚定的信念,同时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信愿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适用,它包括了更广泛的范畴,例如政治、医疗和个人生活等。相比于传统的信仰系统,这...
第二种或者修行也还蛮精进,但是内心还在留恋世间的五欲六尘——心恋尘境。第三种,就是虽然也念佛,但是他不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听说念佛很有功德,很有福德,所以他今生可能自己生活得很贫贱,希望自己透过念念佛,下辈子能生到富贵之家,享五欲的快乐。这也跟第二种心恋尘境相类似。无量劫以来我们在五欲六...
如果对极乐世界的存在,信愿不是很足,但是能执持这句名号,到临命终时,我想阿弥陀佛也会来接我吧? 大安法师答:确实往生与否全凭有没有信愿。信,也不要把它看得很高,你从事相上相信,就是相信二有——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愿,也很质朴,你很愿意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你佛号念得越多越好,最低...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
以此说明:往生在信愿,而不在其他。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也。念佛人闻此,自可着眼于信愿,而不必过于去顾虑死缘了,死缘我们无法把握,信愿则可以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只管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其他的因缘固然平时可以去预种远因,如常为别人助念,善于照顾他人等等。但果报如何,也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
信,谓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弥陀佛实 有),信因信果等义。愿,谓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指修念佛,助行指兼修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
信愿行三法中信心为首要关键。《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一切修道的源头、功德之母。没有信心,则不会去修,一切善法便不可能成就,当然功德也就无从产生,一切善根也无法增长了。不要说学佛信心重要,就是做世间的所有之事,首先也要有个信心。没有信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学佛三大原则:信愿、慈悲、智慧。出处在《大般若经》的三句话:“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第一句解释为对无上菩提的信愿,第二句解释为对众生的慈悲,第三句解释为方便实践的智慧,于是构成菩萨实践的纲纪。 @佛教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