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7)全册并未注明临仿何人,从其末开自题“仿宋元名家笔意”及画风来看,明显可辨是师仿董源、巨然、荆浩(约850-?)、关仝(活跃于10 世纪)、范宽(活跃于10 世纪)、黄公望、赵孟頫(1254-1322)、吴镇(1280-1354)、王蒙(1308-1385)等,笔墨设色细腻精到,俱见古人精神而又自具风貌。王鉴也曾从董其昌游,对宋...
1、临仿作为创作的中介或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多选择性,甚至临仿中还有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待今人去探索,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师古不泥古,借古开今。强调神似,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2、 临仿之所以能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创作、创新的途径,是因为书法没有“师造化“的过程,这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艺术属性,所以只...
通过董其昌临仿画作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深意,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董其昌书法作品”仿《韭花帖》的笔意书写《神仙起居法》””仿《韭花帖》的风格书写的颜真卿《争坐位稿》””仿怀素《自叙帖》笔意写的张旭楷书《郎官石壁记》”等作品了。 董氏...
《溪山神秀》的左上方有一段题识,说明了这幅画仿黄鹤山樵。这位黄鹤山樵就是元代名家王蒙,他常年隐居在黄鹤山,自称山中樵夫。王蒙擅画密体山水,用笔细腻,构图饱满,与其他元代名家相比更有气势。 方琮临仿王蒙的作品,就是为了可以在创作中融入宋画的某些特征。比如他用解索皴、牛毛皴勾画崇山密岭,通过细密的皴染...
书法史上有很多的书家即便是成名成家了还依然临摹,严格意义上说是临仿,宋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都是临仿高手,也都是从古人哪里化出,他们不仅临仿还造价,据说存世的古人书法有很多事米芾临仿的,非真迹。而董其昌一生都在临仿。 董其昌画像 董其昌,书画兼擅,晚明四大书家之一,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
”董其昌说“吾书无所不临仿”,其在《临四家尺牍跋尾》载:“余尝临米襄阳书,于蔡忠惠,黄山谷,赵文敏非所好也,今日展法帖各临尺牍一篇,颇亦相似。”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董其昌一生都在临仿,临仿的标准是以与原作的“似”与“不似”作为参照,对自己不喜欢的字,也能临得“颇亦相似”。王羲之...
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为万历丁酉(1597)的“南昌”。然而,《婉娈草堂图...
北宋有三位画山水的名家分别是董源、李成、范宽。戴熙一口气就临仿了其中的两位。至于为何不融合董源的风格特征?答案很简单,风格融合需要找到相似性、相关性,如果不管不顾任性而为,只能是画蛇添足。《寒峰岌嶪图》浑厚大气,山峰伟岸,让人感到气势十足。还有那一片寒林,增添了无尽意趣。这就是清代画家的追求...
临仿在宜兴已有百年..许多大师在学徒的阶段都做临仿壶..相传当年赵松亭为考验王寅春就是让他临仿孟臣小壶.大师蒋蓉少女时也跟随伯父蒋燕亭以临仿为生..早期的仿壶只有少数作者会落上自己的小章..所以有些壶商常以仿壶真卖..让人哭笑不得..一般来说临仿的作者多是以学习为出发点.只仿其型.外观会做些...
王撰是王原祁的三叔,他画的《仿黄公望山水》也很好。这样看来,王原祁在临仿黄公望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画家有想法是好事,如果想法不现实,从作品中就能看出来。通过上面几幅仿黄公望的山水画可以看出来,画家这个职业不容易,需要学到老画到老,一旦跑偏,必须赶紧纠错。拓展阅读 秋天的山水,看他怎么画 精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