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佛菩萨的保佑,还需要从自身做起,以下就有两种人,他们就算不用拜佛,甚至完全没有佛教信仰,佛菩萨也会无条件的保佑他!第一种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之人 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老祖宗的智慧都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行善积德,将来才会有无穷的福报。这个道理何在?用佛法来解释,其实就是因果循环。所谓...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门最基本的五大戒律,不止出家人,在家人也应该严格受持,不种恶因,才能免遭恶果。“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持清净戒,行善积德,则处处皆是佛光普照。四、心量大,懂得忍辱 每当感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就想想“欢喜...
“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佛门“五毒”,损人福报慧命,一定要断除,修善业、慈悲心,心地越清净,离佛越近。感恩阅读与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究其根源,都是离开自性去学佛,不过世上有两种人,他们不用礼佛拜佛,却离佛不远,看看有你吗?第一,清净持戒的人。学佛修行,即便学过千经万典,能不被外境所转者,可能寥寥无几。比如佛世时,有位大阿罗汉,外出游化时,误饮了施主家中的米酒,结果丧失心智,接连做了许多恶事。故而,戒律存在的意义,...
所以,慈悲善良的人,不会庸庸碌碌。生活就是镜子,你帮助的人多了,发的光和热多了,传递的正能量多了,生活同样会反馈给你更多的善缘,更多的福报。小结 拜佛之人,如果心中无父母,心中无善念,没有感恩的心,没有知足的心,拜再多的佛又有何用呢?所以,拜佛其实是在修心,如果孝顺父母,常怀感恩之情,...
心经讲,色亦是空,空亦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万物色相与空相互转化,就像仓央哥的心里的想见与最好不见,内心里想着尘世,精神上却不能相恋,虽是活佛,却活在矛盾的尘埃里。 拿破仑说世界上最厉害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思想,一种是剑,但是思想还是最终战胜了剑。而仓央嘉措的思想即那些流浪在拉萨街头的情诗,...
这句俗语乍一听来,似乎是古人对信仰的一种质疑,一个人背时之际,肯定希望得到佛和菩萨的保佑,可是菩萨却不保佑这样的人。而行时之人,谁还会去求佛和菩萨的保佑呢?所以,人们平常求神拜佛,那不等于是枉费心机吗?那么,千百年来,古人为啥还要求神拜佛呢?因此,对于这句俗语,其真正的含义肯定不是那种理解...
真正的信仰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修心地的功夫。“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何谓“佛”,佛就是我们心中的善,与善结缘,天必佑之。“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这4种人,不用拜佛,却佛缘最深,看看有你吗?一、乐善好施之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不愿意吃亏的,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大部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一、不“贪”之人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一定的欲望不是坏事,但如果欲望过了头,生出贪念,就必然会感召诸多灾祸。佛经中说道:贪心炽盛的人,无恶不作。当人不能自自己作主,随着贪心而转的时候,...
“一切唯心造”,真正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就要修好自己的心,行持善业。《六祖坛经》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以下这6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一、“布施”之人 布施即“舍”,是一时的吃亏,却是加倍福报的补偿。人性往往是自私的,自己的东西很难心甘情愿舍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