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伤寒入少阴,下利脉微者,阳虚脾陷,经气不通。宜白通汤(姜、附温中下回阳,葱白通经络复脉),若与白通汤而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并干呕心烦(这是阴盛阳格,姜、附不得下达,反增上热,使下利脉微依然,而呕烦并作),宜白通加猪胆汁汤(用人尿、猪胆清君相之火而除烦呕,姜、附下行温水土,葱白上达通经脉...
还会继续下利;感觉到了口渴,感觉到了热,同时脉弱,说明阳气恢复,水饮下利出去了,即使可能会有一定的发热,但是没有明显邪气存在,如果阳气没有及时布散,聚在肠胃,也会导致便脓血;脉紧,说明还有寒邪存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病人下利,手足厥冷,脉绝,就是摸不到脉的情况,说明阳气非常微弱了,如果阳气能恢复,也就是脉...
2 从下利九,脉弱;下利十,脉弦;下利十一,脉数;都能自愈。到下利十二的时候,就热过伤阴了。下利十二,脉数能自愈,不愈者,热过伤阴。下利十二,脉象浮数了,典型的阳气上盛了,阳盛伤阴,则尺中自涩。 论:本条同厥阴四十二。此为厥利,便血之义。 下利十四:下利,腹胀满,身...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此申明宜用白头翁汤方法。言阴症下利,口不渴,今欲饮水者,以上焦有热故也,亦以前方清热。 下利谵语,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上条以渴欲饮,水定热在上焦;此以下利谵语,定肠胃有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是指大便溏薄,甚则水泻,或便下赤白,里急后重等一类病证。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及后世医家所说的下利,现今为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1 仲景治下利方分析 仲景治下利方,在《伤寒论》中已有多方记载,但未有专论。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51...
八、阳郁型下利:如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所致,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1、热利的主症:手脚不寒、便臭、脉数(代表里面发炎了)。比如痢疾属于热痢。寒利下利清谷,比如霍乱、伤寒的下利。 2、热利有屁而射远,寒利无屁不射远。寒利一日数次即危,不能数十次。 3、眼诊:肾区大,肾阳不足,腹泻-->阳虚时阴会变大,水会反侮到土,所以容易腹泻。
【11.8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这个寒性的泄泻的下利之中如果看到了热象,这个病人会比较容易好起来,这是张仲景的书写逻辑。有微热并且会渴就代表说本来是一个阴证的下利但是见到有阳证的特征,又会发热又会渴,代表这个人的身体将痊愈。
为简化起见,我们也可以把下利病从寒热来分为三类:寒利、热利(痢疾)和霍乱(寒、热利)。 区分寒热,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渴与不渴来判断:不渴为寒,渴者为热。 一、寒利 一般多发太阴病,也有厥阴病、太阳太阴合病。 1、太阴病 (1)理中汤或丸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泻,小便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