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地位也许还有待商榷,但在党政地位方面,项英是高于叶挺的。但若据此说在军队评衔方面,项英一定比叶挺占优,也未必成立。项英是以政工组织工作为主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绩不及叶挺,可以说各有优劣势;而1955年授衔,一个“山头”的军政主官,同时获得元帅军衔的例子极少:四野的林、罗二帅虽同时入围元帅之列...
虽然项英的身份是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权力要大于叶挺。在做重要决策时,叶挺的方案需要得到项英的同意,才能实施。但两人理念上的不同,也注定意见难以统一。所以在权力分配上处处受限的叶挺,地位非常尴尬,屡次出现请辞的想法。叶挺是一员骁将,项英是政工高手,两人的信仰和追求又完全相同,都是...
军队地位也许还有待商榷,但在党政地位方面,项英是高于叶挺的。 但若据此说在军队评衔方面,项英一定比叶挺占优,也未必成立。项英是以政工组织工作为主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绩不及叶挺,可以说各有优劣势;而1955年授衔,一个“山头”的军政主官,同时获得元帅军衔的例子极少:四野的林、罗二帅虽同时入围元帅之列,但像...
项英的军事指挥才能,未必及得上叶挺,但他一直是毛主席器重的干部,又是红军后期南方八省游击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后来南方红军改编为新四军,项英、陈毅的人望和话语权极高,他俩在困难环境中长期保持坚韧,受到战士们的广泛拥护,相对而言倒是叶挺有“空降”的成分。中央以项英为新四军真正的决策核心,而非军长叶挺。 中...
1940年,抗日进入了危险时刻,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频频交恶,叶挺断然离开了新四军,项英也提出辞职,毛主席大怒:不想干拉倒。叶挺,1898年出生于广东归善,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曾在陈炯明叛变时,掩护宋庆龄脱险。1924年,叶挺加入我党,成为我党党员。北伐战争中,叶挺屡建奇功,...
开国元帅名额有限,中央需要综合考量。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战功卓著的军事主官参加授衔:比如著名的刘邓大军中,只有“军神”刘伯承一人被评为元帅。所以从现实角度看,叶挺和项英二位元勋,若都能活到55年授衔,作为新四军的主要代表,势必有一人会被评为元帅,但两人同时入围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
举个例子,早在新四军创建后,叶挺将军就曾命令张云逸等人带兵东进,扩展新四军的势力范围,以便发展壮大,但项英一直对其掣肘。当时按照分工,叶挺负责军事,项英负责政治,但项英经常以“非单纯的军事问题为由”,总揽其权,电报更是先行截取阅览,这让身为军长的叶挺很是难堪。在这些事情上,项英确实做得有点过了,...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项英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虽经党中央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多次调解,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后来皖南事变悲剧的酿成,与新四军最高领导层的失和不无关系。 项英一见到叶挺,就用有色眼镜看他
叶挺虽然就任新四军军长,但实权却掌握在副军长项英手中, 因此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并不如意。 实际上,新四军的干部、战士大多是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红军骨干,因而和当时领导南方游击队的项英渊源甚深。叶挺虽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干部,北伐名将,曾参与和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因后来长...
抗日战争时期,叶挺和项英的关系彻底决裂,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后来为了军队,他们两人算是达成了一种和解状态,不过最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们两个人会出现这样强烈的矛盾,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高敬亭事件,因为这次误会使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也导致叶挺三次向组织请辞,那么这个高敬亭事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