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浮躁的现代人,物欲横飞,暂且不说文言文之乎也者难读不易理解,多数人也无耐心去读《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而王阳明却用“致良知”三字道出孔孟老庄的圣学之法门。 念念除私欲,即是致良知。致良知三字,看似直白易懂,但其含意却博大精深,平凡人究其一生也极难在良知之道上在真信笃行,知...
如此清静,渐入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
老子也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巩固自身的根本谓之“深根”,执守自己的本源谓之“固柢”,如此方能得以长久。而如果轻易就让自己的心神脱离内在的居所而涣散,让自己的精力脱离身体的居所而耗费,又怎么能长生呢?“不失其所者”,方能长“久”。所以老子又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叶天终于知道三千大道并不容易参悟,而他仅仅是触到道之法门而已。 “师尊,万寿山镇元大仙在宫外等候。” 就在元始天尊告知叶天三千大道的时候,一直待在弥罗宫外的南极仙翁,连忙向元始天尊禀告道。 “镇元道友?恐怕是为了天儿而来。” 这时,元始天尊已经知道镇元大仙来弥罗宫所为何事。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老子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有种东西是自然生成的,生于天和地出现之前。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周而复始地自我运行,是世间万物的母体,这就是道。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天地之间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老子把人类作为与天、地、道并列之...
说修道之法,法门千百..说修道之法,法门千百条,归门却无二路,余略说一二,第一,心要诚而无私欲,心私则邪氣现,所培养出来之氣是重浊之污氣,自然不能上轻,第二,要多行功立德,行功立德是善之表露,无为之功德方可以培养自心之正氣总
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正是“守中”状态的写照,内外合一,无外泄,无损耗。在道家看来,深入扎根,固守根本,是实现长生久视之道。只有不离其“中”,不与万物争锋,才能与世无争,与万物和谐共生,达到“玄同”境界。这种无为而治,既是个人修行的智慧,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不失其所者”,方能长“久”。所以老子又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守中”,方是长生久视之道。道家高人为何往往精神内敛朴实无华,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原因在于此。 四、无为不争 ...
老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从内外兼修,到以内养外,最终达到只养内不养外。内外兼修,即是内养心,外养身,以心养心,以身养身,以心养身,以身养心,心身互养。心是主体,养心的目的只是养心,不为养身,不以心养身。内养心,而身自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