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碳排放减少和能源消耗降低的“双碳”战略目标下,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生产流程面临着降低能耗和成本的双重挑战。形变工艺通过细化晶粒和增加位错密度等作用,显著提高了形核位点和各元素的扩散速率,从而对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成产生影响。笔者将固溶后的超低碳贝氏体钢进行不同变形量的轧制,并在560 ℃下进行120 min的...
这项研究工作表明,RA在电化学氢气充电条件下对S41500马氏体不锈钢的耐氢脆性有很大的影响。随着RA含量的增加,HE敏感性降低,主要断裂模式从晶间变化到准裂解断裂。断裂路径上的裂纹路径的FIB / TEM观察结果提供了纳米级断裂过程的洞察视图。结合马氏体板条和原子尺度的RA元素分布(特别是H)的3DAP分析,可以更清楚地揭...
逆转奥氏体是马氏体钢在 M S 点之上、 Ac 1 点之下回火或时效处理过程中, 由马氏体逆转 变...
这篇文章为S41500 MSS的断裂面正下方的裂缝表面特征提出了新的观察和解释,目的是揭示逆转变奥氏体(RA)对耐氢脆性的影响。MSS在电化学氢气充电条件下进行应变速率缓慢的拉伸试验。研究发现含有更多RA的钢具有较小的氢脆性。聚焦离子束(FIB)用于HE断裂后断裂路径的TEM观察样品。结果表明,断裂面附近的RA已经转变为新...
冷变形使试样产生大量位错、空位和亚晶界等晶体缺陷,部分畸变能松弛,从而降低了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核能量。同时,冷变形会促进基体中晶粒的细化与数量增多,提高界面能,为奥氏体的形成提供形核驱动力,同样有利于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核。冷变形带来的位错等缺陷...
鉴于回火温度过低时不会形成逆转变奥氏体1,且温度过高(>680℃)时,回火过程形成的逆转变奥氏体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而不能完全保留至室温2。因此本实验所选回火温度分别为482℃、510℃、560℃、600℃、640℃和680℃。欲将逆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控制在7%以内(其目的在于保证体积分数与回火时间间具有...
奥氏体逆转变是一种通过热处理或机械加工等方法,使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工艺。其基本流程有: 1. 制备原料: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法,制备成为需要的形态和尺寸。 2. 固溶处理:将原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
《微米/纳米双峰尺度逆转变奥氏体组织控制及形变机制》是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由武会宾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面上项目。项目摘要 与传统医用金属材料相比,采用应变诱导马氏体逆相变技术制备的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的奥氏体组织不锈钢具有优良的强塑性与生物相容性。但是,实现精准控制两种尺度组织比例并确保其在后续成型过程中的稳...
以9%Ni钢为材料研究了镍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成问题。实验表明;"逆转变奥氏体"(γ′)于540℃开始形成,渗碳体(θ)在540℃以前析出。θ及γ′相与基体(α)之间分别存在Bagaryatskii和Kurdjmov-Sachs取向关系。延长回火时间,γ′相粒子数量增多并长大。提出了γ′相形成的可能机制。讨论了γ′相在较低的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