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不平等”观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共同的责任(2)更强调到的努力的重要性和圣洁的生活 —— 并不是相信善功改变命运,而是认为能够努力的事实恰恰证明了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之列,弗洛姆觉得这并不矛盾,反而正证明了加尔文教徒们的焦虑和无能为力感,一种逃避方式就是“疯狂地活动,拼命地做事” p.s. 前不久...
逃避自由的创作者 ··· 埃里希·弗洛姆 作者简介 ···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
面对人生存过程中的自由与孤独的冲突,弗洛姆坚信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自由的美好理想。应该说,弗洛姆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十分深刻,具有合理性,但是他以爱和劳动实现积极自由的设想,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一种美好愿景。弗洛姆有意识,但他对自由仍旧抱有信心。他说,对于自由,人可能永远不能目睹收获...
逃出自由说,是指弗洛姆人格理论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学说。弗洛姆1941年在《逃避自由》中试图从文化的和社会的发展观点来考察人性。其中心思想:人脱离了动物界,便逐渐获得自我觉知、推理和想象的能力。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获得更多的自由,但也更多地脱离自然。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新的自由与...
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弗洛姆对于现代人的异化的心理机制或性格结构的分析最多。 弗洛姆所分析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等,成为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心理分析和性格结构批判的重要典范。 弗洛姆的分析思路如下:从人的生存的内在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联入手,把对人的...
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1. 本书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它建立在...
本次读书报告,笔者主要聚焦著名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的代表作《逃避自由》,一方面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还原弗洛姆在书中表述的思想,另一方面,结合个人接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对书中的部分思想开展范式转移,尝试性地对东亚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做出一个解释学层面的粗略概括,以启发大家开展文化分析的思路。
现代人正是在自我丧失与自我欺骗的共同裹挟下在趋同与虚假的“自我确立”中无限循环。至此,自由似乎已不再是值得讴歌追逐的理想,而是成为人类无可挣脱的悲剧性宿命。 艾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追问法西斯极权主义如何在追求自由的现代文明中生根落地,进而扩大思考作为一种积...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埃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书中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