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难经》中的诊脉方法通过独取寸口,结合寸、关、尺三部以及浮、中、沉九候的详细分析,为中医诊断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后世的中医脉学及其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中“独取寸口”诊脉方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难经》中的“独取寸口”诊脉方法,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重...
《素问·五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
答:寸口属手太阴肺经,为脉之大会(因肺朝百脉,全身之气血均会聚于肺而变见于寸口)。又因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与脾经同属太阴,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灌注脏腑,此后又从百脉朝于气口,所以通过诊寸口脉象,可以诊察全身脏腑、气血、阴阳、表里、虚实等情况。结果一 题目 为何诊脉独取寸口? 答案 一是因...
原文:独取寸口者,越人之学也.自是而后,诊法精而不备矣 我的理解是:单独取寸口脉,是超越前人的学术,从此以后,诊脉的方法精简但是不够周全 我感觉我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对
诊脉为何要独取寸口?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手段,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1. 《黄帝内经》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是最后一个,地位是最低的,怎么又是最重要呢?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要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这个难度太大了,“神”...
独取寸口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这是第一。 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地就都取寸口了。
《黄帝内经》里记载了很多脉法,但真正流传至今,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寸口脉法,独取寸口的依据就在《难经》的第一难中。 首先提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都有各自的动脉位置,通过这些位置也可以诊断出一些五臓六腑的问题,这是遍身诊法。但是各处诊断,显然比较麻烦,而且有些位置是被衣服盖住的,诊断起来不太方便。所以,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名著之一,相传为春秋时秦越人(扁鹊)著。 《难经》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创造性提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这一论点,最早创立“独取寸口”的脉法。一千多年来,临床一直沿用。
解析 B.肺脾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