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庄位于人民路范庄前32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于1049年以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教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 范义庄原有岁寒堂、松风阁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潜说...
苏州范义庄,是范仲淹唐代迁吴始祖范隋的家宅故址,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最早的义庄。当年宅前道路叫“芝草营巷”,东有芝草营桥,西是普济桥。在《平江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大致位置。 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它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虽...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 1052),于1049年以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教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 范义庄原有岁寒堂、松风阁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潜说友建范文正公祠于义庄之东。元至正六年(1346年)郡守吴秉彝改...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皇祐二年(公元一五年),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
范义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范庄前32号,宋朝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以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制定章程,购置义田,用作宗族公产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范氏义庄延续了800多年,至清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此堂虽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遗制,苏式彩绘依稀可辨。
(“范义庄”碑) (“景范中学”校门) 值学校放暑假,征得守门人同意,在他视线所及的范围内作短时间的停留、拍照。 正对大门原祭祀范仲淹的享堂(清代重建,屡有修葺),为“范仲淹史迹陈列馆”。不过里面除了范仲淹塑像和两侧的楹联外,没看到别的展品。两侧抱柱对联“聪明睿智经纶运筹排国忧,文理密察勤政善教爱民切”,...
作为中国式家族基金会的典范,范式义庄由伟大先贤范仲淹、范纯仁父子于公元1050年捐赠田地一千亩创设,至清末发展至拥有土地三万余亩,但最终消亡于土地改革。义庄前后成功运行长达九百余年。面对人类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运营最为良好的财团法人,后人不禁要问,范氏义庄赖以长久运营的秘诀在哪?
根据史书记载,范式义庄建立与公元1050年(北宋皇佑二年)。范仲淹晚年时将名下1000亩良田捐出,设立范式义庄,为族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教育以及科举事项提供基本的保障。 在范仲淹的设计下,范氏义庄采用了类似当代“三权分立”的模式,即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有效分离并相互制约。 下图是范式义庄的组织架构图,仔细...
范氏义庄相当于一个慈善信托基金会,供养了范氏家族800年之久。范仲淹为义庄精心制订了十三条规矩,很有远见。 例如,范仲淹规定,凡是范姓族人,每户按人口统计,五岁以上者,每人每天可分得义庄的白米一升,按月领取;如果领的是糙米,则需加量,一斗糙米折合白米8升;如果家里有奴仆的,做满十五年或者年龄达到五十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