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数千年书史中,对《石鼓文》临习最多、最深且最有独到之处的当数吴昌硕。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石...
吴昌硕早期作品鲜少,此作为篆书早期精品,虽仍具杨沂孙风格然已是其迈步向石鼓文字法意味的开展前沿,正可补充学术界对其篆书风格渐变之认识,并且透过书体、内容、界格、落款、署名,亦证见了大时代中“筱云年伯”徐用仪之重要分量。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Lot 2130吴昌硕(1844-1927)篆书七言联丁卯(1927年)作立轴 ...
吴昌硕75岁临《石鼓文》全文(高清)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遒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颇受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 吴昌硕75岁临《石鼓文》全文(高清) 吴昌硕(1844.8...
吴昌硕 岁寒同心 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日益成为画家青睐的对象,以後历代均有画梅名家,海派大家吴昌硕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老夫画梅四十年,天机自得非师传”,吴昌硕24岁时曾於故乡浙江安吉辟“芜园”,植梅三十馀株,朝夕观览。据说他30岁时师从潘芝畦学画,即自梅花始;他曾刻有一枚印章,称...
对于《石鼓文》,吴昌硕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从表面上看,他的《石鼓文》是以临摹形式出现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根据自身的独到理解而有意的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大多学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习原作的反而少了。确实,吴昌硕风格的《石鼓文》易上手,创作...
光绪十年(1884)是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于炼成一代大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1886年(43岁) 吴昌硕得好友潘瘦羊赠送《石鼓文》拓片,花十二分力气,整日挥毫临习。
大凡评说吴昌硕,都要提到他临的《石鼓文》。《石鼓文》成全了吴昌硕,反过来,吴昌硕也使《石鼓文》的艺术价值得以发扬光大。 吴昌硕一生通临石鼓文无数,今天分享的是他75岁时所临,称得上是他晚年的精品力作。
「书法赏析」吴昌硕临《石鼓文》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吴昌硕是中国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篆书“天下第一”的称号,在书法艺术上可谓独树一帜。但他一生中,却反复练习《石鼓文》一百多次,令人好奇,《石鼓文》究竟有何魔力,竟能令一代宗师为之倾倒?这一幅《石鼓文》,正是吴昌硕所书。据传,吴昌硕一生所作的《石鼓文》,民间所言“百遍”,不过是保守估计...
吴昌硕在临写石鼓文时,不仅继承了古法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个性。他打破了石鼓文严紧平整的格局,自创烂漫、恣肆、沉雄、古茂的新风。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形态,又富有个人风格。在结构上,吴昌硕的临石鼓文轴严谨而富有变化。他通过上下左右参差取姿,使得每个字都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