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知青有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
过了不久,赵家大队又有北京知青来插队,两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分到了我们七队,我们七队就有十二名北京知青了。因为我跟房东大婶学会了做饭,我就担起来为大家和面蒸窝头的重担,女知青们还拜我为师,让我教她们和面蒸窝头,擀面条。我也不谦虚,就装模作样地当起师傅来。山西农村最苦最累的农活还不是春耕...
结束上山下乡,青年顺利回城 究竟还要不要坚持毛主席时代的上山下乡政策,在得知3万青年集体卧轨,只为返回城市时,党内对上山下乡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那么,这次探讨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呢?在邓小平的力排众议之下,领导干部们最终一致认为,是时候应该为实行多年的上山下乡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候。在得知领导决定取消上山...
1978年初夏,我们五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从五个知青点集中到了一个知青点,在陕北插队落户九年多,我们一直都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也为乡亲们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们却迟迟没能招工回城。为了便于管理,公社干部把我们都集中到了刘家圪台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的知青点,...
我是一个老知青,曾在云南边陲支援边疆建设栽种了八年橡胶树。起初我们叫兵团战士,后来叫农场工人,但我还是更喜欢知青这个称谓。打开记忆的大门,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清楚地记得,那是1971年3月23日,我和同学们胸戴大红花,乘坐汽车前往成都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亲人,欢送的锣鼓声响彻云霄。
不光知青自己想回城,农民也想让他们回去。“一群读书娃,哪适合干农活!我早就盼望他们回去啦!”知青嫌农村小,农民嫌知青慢。久而久之,知青运动的缺点开始显露,高层为此开会讨论。会上,大家踌躇不决,你一言我一语,始终没有定调。知青运动该不该进行下去?要是停止,该什么时候停止?关键时刻,邓公挺身而...
本文介绍了几名回城知青不同的爱情故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一)1969年3月,上海知青杨志林下放到安徽阜阳李家村插队。当年他17岁,刚刚初中毕业,和他一起下乡的,有100多名同学,还有他最要好的伙伴廖小军。两个人的家离得不远,又是同班同学,上、下学两人一起去一起回,久而久之,两人就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1977年知青大返城,他们的女儿都快三岁了。 两口子送完一个个知青,最后只剩下陈安生一人了,因为陈安生在农村成家政策不支持,他的回城申请没能被批准。城里的爸妈来信督促陈安生回城,陈安生回信说回不了城了,在农村扎根了。爸妈气得来信要和儿子断绝关系,让他永远待在农村不要回去了。陈安生很无奈。到...
邓中华说,知青如果在农村结了婚,是不能回城的,有了孩子的知青,要想回城,必须把孩子送人,这是唯一的办法了。因为娜娜是知青的后代,大家对她还是比较友好的。好多知青送来了饼干,饮料,水果。因为邓中华离娜娜最近,所以她就承担了照顾娜娜的责任。她也就知道了娜娜的真实姓名,以及她父母的一些情况。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