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是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
从语言规划角度看,白话文运动取得了“庶民的胜利”,也证明了语言规划自下而上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声望规划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看作是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值得重新审视。
白话文运动的成就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一大批接受了现代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此间涌现出了许多开创性的作品,其中胡适诗集《尝试集》、郭沫若诗集《女神》、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都为白话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Q正传》更是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激烈论战:“林蔡之争”、“黄胡大战”,为白话文运动扫清障碍 如果说清末学者只是提倡白话文的话,那么民国初年的白话文运动,则是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运动的旗手是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旗帜鲜明地...
领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深感文言文对文学发展的束缚,认为只有采用白话文,才能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胡适提出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应以白话文为基础,倡导“白话文学为正宗”的观念。陈独秀则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推广白话文,批评文言...
过去官方的教科书说它发生于“五四前后”,这一说法特别耐人寻味,它实际上在暗示白话文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但以史实探究,这一少数人提倡的文体革新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那一日发生的群众游行毫不相关。如果一定要把它与某个“大写日期”联系起来共同注释历史,应当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民国的成立,使少数得...
出于白话文运动的立场,鲁迅讥嘲自己早岁的古文写作,然而,鲁迅明白,他的笔力与文采实乃处处受惠于文言的妙要,唯其渊深的文言教养,这才有足够的馀裕和高度。鄙视并攻击文言——是五四第一代文人的奢侈,他们奢侈得起,后人以之为真,遂成遗患。当初鲁迅一辈真诚期待于未来的新语言,而今日白话文的现状,许是...
胡适发动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却是为了摧毁中国的文字,把汉字拉丁化,把汉语变成一种西方的语言,进而摧毁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用汉语记载的,汉语是一种语义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是文字,汉字是一种象形字,指称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世界、文字到汉语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可以还原到生活世界。...
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发生了第一次白话文运动,将吠陀梵语改为古典梵语。古典梵语比吠陀梵语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精确,利于学术界推广传播,相当于周朝的文言文和韩愈的古文言文一样。吠陀梵语因艰涩难懂,歧义无穷,导致古典梵语时期,印度各宗教产生了很多注释《吠陀经》的所谓“论典”,他们争相将含义模糊的古语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