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风靡全岛;在东南亚各地,闽南语歌曲被称为“福建歌”,而在中国大陆本土,则以闽南歌正名。陈恒汉认为,闽南歌的起源,要追溯到闽南先民们采用古老的五声音阶进行演唱的俗歌俚曲、山谣褒调,充分体现了闽南独有的人情世事、风土习俗和生活状态。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迁入台湾,带去了闽南的传...
泉州坚守着“最闽南”的岁时节俗,其中浸透着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文化精神,在“新中式”国潮中备受关注。 从年头至年尾,人们在独特的习俗中读懂闽南的春夏秋冬。 春节 地道年味“最闽南”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
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刺桐城坚守着“最闽南”的风貌,刺桐港扬起了“海丝”的风帆,将闽南文化送往世界各地、扎根于世人心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博饼”是风行闽南的中秋特有习俗。传说“博饼”游戏是祖籍泉州南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令部将设计的,以让官兵在中秋节尽情戏玩,后“博饼”逐渐流传开来。传说虽未见于地方文献记载,却体现着闽南人深沉的民族感情。“博饼”时,设六枚骰子,每人轮掷,博取状元...
妈祖信仰情牵世界闽南人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不断探索海洋的泉州人在九日山昭惠庙、法石真武庙的中间,古城的南门修建起了泉州天后宫 ,时称“顺济庙”。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位置显要,这里位处古城南门、晋江中游,内通城区,外连海港,通过德济门,可就近...
无论身在何方,泉州人对闽南味的执着从未减少。正是这一份执着,造就了“最闽南”的泉州味道。《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石狮老华侨程世昆与妻子从美国回到家乡。回乡后,乡亲们为他们办了一场“归乡宴”,精挑细选的12道泉州菜端上了宴席,桂花蟹肉、蚝仔煎、通心河鳗、油焗红蟳、八珍芋泥、五香鸡卷、石狮...
自唐代“八闽文宗”欧阳詹敲启科第之门,闽南之地学风激荡,“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人文思想也在互相的切磋、砥砺间,得到进一步升华;宋代,泉州学风迈向鼎盛,辅国、经邦、济世之才比肩继踵,特别是朱子过化之后,理学心性治术大张其道;有明一代,以蔡清为代表的正统理学,突破前人藩篱,带动闽南学术形成结社...
千古风华闽南之城 “海丝”风韵处处可见 泉州,藏着纯粹而又传统的中国,这里的生活最有闽南味。这里的人们操着一口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地道闽南语,听着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看着“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练着“阵法武术活化石”的泉州刣狮、传唱着“闽南文化活化石”的泉州歌诀……...
泉州蕴含着厚重深邃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海洋文化,饱含着丰富多元的工商贸易思想和先进的科技智慧,是享誉海内外的“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把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到新时代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充分激发泉州历史文化的魅力,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释放泉州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扎实提升保护...
刺桐文脉·最闽南|扬帆海丝 逐梦闽南 核心提示 海洋,作为地球最神秘的领域之一,充满了未知与风险。但勇敢的闽南先民为探究这份奥秘,伐木为舟,剡木为楫,展开波澜壮阔的航海之旅,成为海洋活动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伴随着海上的实践与成长,一批顶级航海家陆续在闽南闪耀登场,他们的航海经历为后人打开了连通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