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正月起,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四月终,有明一代,担任过吏部尚书的共有98人。 其中,在明前期担任过吏部尚书的共有15人:偰斯、洪彝、刘崧、阮畯、李信、陈敬、余熂、赵瑁、詹徽、翟善、杜泽、茹瑺、张紞、蹇义、郭琎; 在明中期担任过吏部尚书共有45人:王直、何文渊、王翱、李秉、...
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我们先说说明朝的首任吏部尚书滕毅。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讨伐张士诚期间,滕毅作为儒士得到召见,并被留在了徐达的幕府当中。由于学识渊博,朱元璋委托滕毅为自己编撰《起居注》,又命他收集桀、纣等古代无道昏君的事迹呈上,供朱元璋以史为鉴、引以为戒。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王绍徽出身世代公卿的世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初授邹平知县,后迁升户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泰昌年间遭到弹劾,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以王绍徽为左佥都御史,同年,著《东林点将录》,献与魏忠贤,受到魏忠贤的嘉奖,次年升任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践祚,阉党...
明代吏部为六部之首,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明朝276年历史共108个吏部尚书,平均任职2.5年,更换频繁,超过10年的寥寥无几。尹旻担任吏部尚书14年,十分难得。尹旻在天顺七年(1463年)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担任吏部右、左侍郎以及吏部尚书的24年间,为朝廷铨选官员作出重要贡献。定制守则,量才录用...
成化二十二年(1486),代尹旻为吏部尚书。大学士万安与耿裕不合,而李孜省勾结其同乡李裕,欲使李裕代替耿裕,相谋中伤之。坐以事,调吏部侍郎黎淳于南京,而夺耿裕俸。言官再次交相弹劾耿裕,明宪宗宥免之。耿裕入谢,等到耿裕出去后,明宪宗大怒曰:“吾再宽裕罪,当再谢。今一谢,以夺俸故,意鞅鞅耶?”...
明代吏部的职能是在洪武年间逐步完善构建起来的。洪武元年(1368),吏部尚书滕毅考经据典、删繁就简,建立起对官员的考察、升降、监督等大体制度框架。但是明初中书省掌握着铨选大权,吏部作为中书省的下属机构,权力受到很大拘束和限制,吏部职能分配也不明确。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裁撤中书省以后,吏部尚书地位逐渐...
吏部尚书在封建时代被称为“天官”,排在中央六部之首。客观地说,历朝历代封建王朝,明代的吏部尚书权力最大,只要是关于人事任免,没有吏部尚书的点头,即便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加以干涉。在明代,皇帝若是绕过吏部任免某一位官员,那是不被法律认可的,官员没有得到吏部的认可,就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说,...
明朝的吏部的发展历史 洪武元年,朱元璋继承元朝旧制,设吏、户、兵、礼、刑、工六部,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六部内有尚书、侍郎、员外郎等各级别官职,其中尚书为正三品,级别最高。 但六部虽设,但职能却不甚明确,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细分六部职能。朱元璋规定吏部的主要职能是“掌天下官吏选法、封勋、考课之...
杨旦(1460~?),字晋叔,号偲庵,明初名臣杨荣之曾孙,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弘治三年(1490)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历官郎中、太仆少卿、太常,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年七十余卒,嘉靖年间曾修嘉定县志十二卷,另有《偲庵诗文集》各十卷、《许忠节录》六卷传世。人物...
偰斯,应天府溧阳(今属江苏)人,元朝参知政事偰哲笃之子,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刘崧刘崧(1321~1381),字子高,江西泰和人,初名楚,官至吏部尚书。刘崧擅长作诗,豫章人将他作为“西江派”的鼻祖。(概述图片来源:明·刘崧《刘槎翁先生文集》卷首作者小影) 陈敬陈敬,字行简,河南人,曾任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