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从当时世界性的大冲突出发,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诗人彻底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伟大抱负。在毛泽东诸多的诗词杰作中,《昆仑》词以厚重的历史感、思想视野的开放性以及想象的新颖雄奇性,占有着特殊的艺术地位。词的上阕作者以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浓墨重彩,描绘了昆仑山光影交...
《念奴娇昆仑》赏析1 《念奴娇昆仑》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关于它的主题,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
这首词作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长征结束之时。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军曾经翻过昆仑山脉的岷山,所以毛主席在岷山峰顶,写下了这首以“咏昆仑”为题的传世佳作。一、《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
《念奴娇·昆仑》赏析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去拥抱和审视,才能“艺术地掌握”这座大山。空间——它凌空横亘,超绝人寰。时间——它尽览人世春秋炎凉,不知其何时生、何时灭。空间的无比广阔,时间的无比旷远,这就是...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创作背景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于1935年冬天所作的一首词。 此作是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说《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
念奴娇·昆仑古诗赏析 【注释】 ①昆仑:山脉名称。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
诗歌赏析: 主席的诗作最善于借景抒情,以诗言志。这首词气势磅礴,不堆陈华丽辞藻,甚至使用口语化的语句自然天成,语势铿锵。 1935年的10月岷山已然踏在脚下,长征最后胜利在即。“更喜岷山千里雪”诗人此时豪情万丈,遥望莽莽苍苍高大巍峨的昆仑山,诗人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的豪情喷薄而出。
《念奴娇·昆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其构思应起于“夏日登岷山远望”之时,其写成应在到达陕北之后。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缘情发议。它从当时世界性的大冲突出发,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诗人彻底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伟大抱负。在毛泽东...